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陈凯歌这次真的翻车了!
国庆档电影竞争悄然拉开序幕,陈凯歌和他的新作品《志愿军:雄兵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占据了各大院线和热搜。
不少观众冲着陈凯歌的名字,这部电影前期的大力度宣传,抱着好奇心进入了电影院的大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在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那一刻,对这句话有了些许体会。
陈凯歌一直名声在外,他的业务能力在圈内有目共睹,在圈子里混了几十年,陈凯歌拿得出手的作品不胜枚举,有的到现在还被大家津津乐道。
在导演新秀辈出的今天,有人说属于陈凯歌的时代过去了,但看到电影《长津湖》的时候,大家还是被震撼到了。
陈凯歌依旧是那个陈凯歌,只不过变得比以前低调了。
《长津湖》的爆火让很多人知道了陈凯歌的宝刀未老,因为有了前者的好评如潮,这次他的新作品《志愿军:雄兵出击》让更多的人报以了巨大的期待。
这一次不光是观众对《志愿军:雄兵出击》充满了期待,各大院线也对《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上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从国庆档的排片率就能看出,《志愿军:雄兵出击》真的是院线力捧,观众期待。
《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排片率没有领先同档期的其他电影,有了院线的青睐,这部作品想不火都难。
俗话说的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和地利都有了,到底能不能成为国庆档的“片王”还得看《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最后一搏。
超越前作,白日做梦很遗憾我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崛起,排片率大大高于同档期电影的情况下,《志愿军:雄兵出击》的上座率和票房却并不尽如人意。
有人说,这只是一开始不能断言这部电影的未来,但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想要在后期翻盘是一件很难的事。
在社交平台,不少观众用文字发表了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评论区观众的口碑呈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好的人说它好,踩他的人把他往死里踩。
虽然说捧高踩低是电影市场的常态,但那些说它不好的人,理由足够充实。
《志愿军:雄兵出击》和《长津湖》被许多人拿来对比,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志愿军:雄兵出击》都不能超越曾经的《长津湖》。
人常说超越自己很难,但超越自己曾经的作品更难,陈凯歌能拍出一部《长津湖》却不能拍出一部超越《长津湖》的作品。
《长津湖》已经被载入了中国电影的史册,它开启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代。
这是属于中国抗战电影的,也是一个让国人为抗战电影欢呼呐喊的时代。
《长津湖》电影的走红从来不是运气使然,而是实力使然。
《长津湖》能够杀出重围是因为他靠质量征服了观众,《志愿军:雄兵出击》被人才被人吐槽是因为它在观众心中立不住脚。
观众吐槽《志愿军:雄兵出击》的理由有很多,有人说这部电影的节奏平静如水,整体没有体现出抗战电影的绘画场面。
在人物塑造上,有人抨击这部电影的人物演绎的过于敷衍,该突出的品质没有被突出,不该放大的细节被一个个放大。
参与拍摄的演员所表现出的状态并不够真实,他们的“做作”隔着屏幕都能让人感觉到尴尬,有的甚至让观众在电影院当场抠出了三室一厅。
相信许多观众和我一样,看到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凑合”,导演是真的在“凑合”。
《长津湖》里的爆炸场面,那叫一个刺激。
在《志愿军:雄兵出击》里,如果大家想看到这样的名场面,我只能说别抱期待了,这部电影拥有各种假的不能再假的炸弹场面。
在这部电影里,爆炸的镜头是拼凑起来的,他没有《长津湖》的冲击感,也没有《长津湖》的流畅感。
看似连贯的画面实际上根本经不起细推,爆炸产生的尘土在镜头颗粒分明。
上一秒战士们还在爆炸中冲锋陷阵,下一秒战士们就已经受伤到底。
偷梁换柱,玩的精妙这前后不过几秒钟,眼睛一眨一闭的功夫,一场激烈的战斗就结束了。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抗日神剧的流水化套路。
战士开一下枪几个鬼子就能倒地了,一个人能徒手踹掉鬼子的一个人。
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抗日神剧的情节出现在陈凯歌的作品里,我真的要说一句“活久见了。”
眼睛一闭一睁,一个场面结束了,是不是眼睛眨巴几下,这部电影高潮也就结束了呢?
导演我真是想问你一句,到底是电影院给电影开了倍速,还是你就是抱着敷衍的心态拍得呢?
我觉得前者那是必不可能的,毕竟如果电影院真的这样做了,观世观众的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他们。
所以说,这到底是谁的锅,各位观众都清楚。
抗战题材决定了作品剧情的主旋律必然不会拘泥于儿女情长的,更不会是聚焦于鸡毛蒜皮的。
与其说这是一部稳重期待的电影,不如说这部电影是“缩减版的抗日神剧”。
好好的一场战打着,观众还沉浸激烈的胶着对战中无法自拔,下一秒没脑子的战士这不顾自身安危冲到枪林弹雨中。
这到底是在打仗,还是在送死呢?
回顾那些成为经典的抗战电影,不难发现,在激烈的交战中,战士们虽然会重逢陷阵,但他们首先要做的是保全自己。
战士会尽自己所能为战争的胜利贡献一份力量,而不是做出无所谓的牺牲。
别人看见枪林弹雨都是躲着逼着,怎么就在这部电影中,战士会一个劲儿的往前冲呢?
如果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仅仅是搬来了这些抗日神剧的套路,那各位就是大错特错了。
抗日神剧的套路,观众是永远走不完的。
在这样情形下,受了重伤的战士几乎可以说只剩下一口气了。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战士还是站起来了,他不光站起来了,他还像个正常人一样扛着十几斤斤的装备继续奋战。
导演如果说这场戏就是为这位战士安排的,你可以直接说,没有必要把他塑造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吧。
观众们都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电影是艺术创作,能成为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还原真实,尊重历史。
如果作品离开了现实,一味的天马行空,搞个人英雄主义,也许能吸引一时的关注,但终究不能收获观众的呐喊喝彩。
专业演员,屡屡踩坑然而,在这部电影里,鸡毛蒜皮闲唠嗑的场景,我还真见识到了。
在这部电影里,最值得人回味的便是联合国外交的那场戏。
外交特派代表伍修权带领中国外交天团大步迈入了联合国会场,为了完成这场戏的拍摄,尽可能还原历史。
导演带领道具组人员耗费重金搭建了一个场景,这样的用心本来是值得称赞的。
但真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是“扶不起的阿斗”。
场景还原的再好,服装道具再精致,有时候也掩盖不了演员的“拉胯”。
张颂文的演技在在不电视剧里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拉低,原本一场规模宏大的外交戏,被剪辑的七拼八凑。
上一秒张颂文的话还没说完,下一秒就变成了陈飞宇的“独角戏”。
不到六分钟的镜头,穿插着戏中戏。
导演你想要捧人就光明正大地捧,不要东一下西一下,这搞得潦草得让人觉得“敷衍出了天际”,这镜头剪辑真的是没谁了。
联合国的外交场正常人都知道那是多么严肃正规的场合,凡是出现在这种重要场合的人都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形象。
这样的外交场显然不是能说说笑笑的,然而,这部电影里的两个翻译还真的就如此重要的场合,唠起了家常。
她们说的没有一丝掩饰,显然在这个会场里没有人比她们更开心。
别人在为自己的国家据理力争该有的权利,她们却在一边说起来了自己的家长里短。
有国才有家,在电视剧里可以这样演,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场景,真的有心思说说笑笑吗?
然而扮演这两名翻译的演员还是我们眼里的实力派章子怡、张子枫,作为演员,流露出这样的感觉真的配得上自己的专业吗?
这部电影的豪华阵容让人眼前一亮,集结了众多实力派,前后拍摄加起来有399天。
在此过程中,演员和幕后工作人员的付出是值得赞扬的。
但各位明星扪心自问一下,这部作品真的能够让观众毫不吝啬的鼓掌,但目前这个阶段,似乎不能。
在上映之前有人说这部电影能够超越《长津湖》,但从如今的局势来看,要超越《长津湖》这部电影还需要继续努力,前路漫漫,再不用心真的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