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王惠:人生到头,终究只是一场空

梧叶午夜乱翻书 2025-02-12 08:05:35

作为整个故事真正的起源,薛家集在《儒林外史》中的地位,不是一点点的重要。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却串联起了整部《儒林外史》——

当年,周进沦落到极致的时候,只好到薛家集当私塾先生,因为在薛家集遭遇的各种羞辱,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活法,跟着姐夫去做生意,就有了后来的头撞号板,才有了后来人生的逆转。

这世间的很多事,看似毫无关系,实际上却有着内部的因果。

因为自己年少时吃的那些苦,所以后来看到范进时,周进心生怜悯,把范进的卷子看了好几遍,让范进进了学,彻底改变了范进的命运。

当初周进在薛家集的时候,曾经被两个人羞辱过,一个是梅玖,另一个则是王惠。

梅玖自不必说,多年之后,当范进成为学道担任考官的时候,他依旧还是一个秀才,比起当年退步了许多。

至于王惠,当初路过薛家集的时候,曾经遇见过周进。

只是那时候,他对周进的所有作为,倒也算不上羞辱——那时的周进,连秀才都不是,可是当时的王惠,早已是举人了,如果单从功名角度看,相当于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小学生,压根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所以他那些举动,无论是编造出来的神仙在梦里知道自己写文章的谎言,还是离开时给周进留下的一地狼藉,于他而言,纯属无心之举。

因为那时候的他,根本就看不见周进。

(图转网,如侵删)

只是谁都没有想到,多年之后,王惠再次跟薛家集有了交集。

当初在薛家集的时候,王惠在观音庵投诉,周进在给学生批改作业,看到周进的学生中有一个叫荀玫的,他就说他曾经梦见自己跟荀玫将来会是同榜。

(作为读者,我并没把王惠的这番话当一回事,毕竟当时的王惠已经中举了,荀玫还是一个几岁的孩童,在正常的故事里,他们之间很难再有交集。所以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只把它当成是荀玫的胡说八道,就跟他说仙人指导他写文章一样。)

因为王惠的这番话,周进丢了工作。

作为周进曾经最喜爱的学生,荀玫的确很争气,不仅在进学考试中拿到了第一名,后来更是在会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刚刚公示成绩,王惠就来拜访荀玫了——

彼时的荀玫正当年少,是意气风发的青年,可是此时的王惠,早已垂垂老矣,书中写道,“只见王惠须发皓白”。白发老翁和轻衣怒马的少年同时中举,也算是一大奇观了。

不过,在科举取士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倒也算不得稀奇,很多人皓首穷经一辈子,却连秀才的名分都捞不到,可是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得偿所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了。

当初在薛家集,梅玖羞辱周进的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

站在现代视角来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个人才能的差异外,科举制度(试题)的僵化,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图转网,如侵删)

殿试之后,荀玫和王惠同时被授了工部主事。在《儒林外史》中的大明朝,工部主事虽然只是各部司官中最低的一级,却也是正六品,比县令还要高很大一截。

最重要的是,从此之后,他们就真正踏入仕途了,有了全新的人生。

就在那段时间,他们遇到了他们的半个老乡陈礼(陈礼本是江西南昌人,曾在山东汶上县薛家集观音庵内行道,所以与他们算是半个老乡)。

陈礼耀自己扶乩非常灵验。二人见他说得热闹,也就请他帮忙问问升迁的事情,在陈礼的操作下,王惠得到了判词,可荀玫却得到了三个“服”字。

当天晚上,荀玫就接到了家人报信,说是他母亲去世了,按照规矩荀玫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但是王惠告诉他说,如果回家守孝,就可能错过升迁的机会。在王惠的建议下,荀玫打算夺情,却不想因为官职太小,不符合夺情的要求,只好回家奔丧。

因为当时荀玫手头没钱,王惠借给了他一大笔钱,荀玫才得以回家治丧。不仅如此,王惠还一直陪着他,直到丧事结束才离开。

如果单单从两人的交集来看,王惠真的很大方,但是从他劝说荀玫不回家奔丧这件事,又让人觉得他把书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作为现代人,我不喜欢封建社会里愚孝的举动,但是父母养育了孩子一辈子,孩子却连父母的丧事都不愿意赶回来,多少让人觉得心寒(因为国家需要忠孝不能两全的例外)。

更何况,当初为了荀玫念书,他父亲可没少花钱。

(图转网,如侵删)

人总是会变的,尤其是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面,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彻底弄丢了自己。

也许正如网上的文字所说那样,荀玫真的是王惠的幸运星,从薛家集回去之后,他的人生就踏上了快车道——刚刚回京,他就接到了上级通知,让他去南昌当太守。(在王惠上任之前,南昌太守是璩佑,璩佑的孙子则是从第八回之后,隔三岔五就会出现,也算是重要人物了。)

王惠的前任璩佑在南昌为官的时候,奉行无为而治的原则,“若非纲常伦纪大事,其余户昏田土,都批到县里去”。衙门里整天响起的,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可是等到王惠上任之后,就开始各种搜刮——

蘧太守离任之后,王惠去钉了一把头号的库戥,为了让百姓和差役乖乖听他的话,杖责、监禁等手段通通都使上了,满城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怕他的,上面有人来考察时,也都认为他是“江西第一能员”。

正如璩景玉所说的那样,王惠在任期间,整个衙门里响彻的,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交代,王惠在任期间是否贪腐,但是从他刚到南昌的时候,问的不是当地的百姓的生活情况,也不是发生的案件,而是当地的地方人情,有什么特产,办案过程中有什么可以通融的表现来看,他去当官,绝对不是为了百姓,而是冲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去的。

(图转网,如侵删)

后来,宁王起兵造反,因为此前积累的“政绩”,王惠很快就升官了,做了道台。

可是,还没等王惠好好享受升官的喜悦,就又做了宁王的俘虏,在宁王的一番利诱之下,王惠投降了,做了宁王的江西按察司。

再后来,宁王兵败,他手下的那些伪官,走的走,逃的逃,王惠也只好带着几本残书和几两银子去逃命。

幸运的是,在逃命途中,他遇到了璩佑的孙子蘧来旬(蘧公孙),在他的一番花言巧语(王惠对蘧公孙说自己因为宁王叛乱逃了出来,丝毫未提自己已经降了宁王的事情)下,蘧来旬给了他二百两银子,拿到银子之后,王惠更改姓名,削发为僧去了。

有人说,《儒林外史》后面出现的郭孝子是王惠的儿子。

从各种细节来看,的确有几分道理——一则是因为郭孝子说他的父亲曾经投降过宁王,宁王兵败后只好出家为僧;二则是郭孝子找到他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肯相认。

毕竟从始至终,王惠都背着逆贼的身份,如果父子相认,只会害了儿子。既然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干脆就让这一切尘封似乎更好一些。

王惠这一生,有过年少得志的快意,有过身居高位的权势,有过投降叛变的污点,也有过青灯木鱼的孤苦,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他这一辈子真的值得吗?

有人说,王惠的一生,其实宿命的一生,和荀玫同时中举,(图转网,如侵删)验证了当年的梦境,投降宁王,验证了陈礼的判词。

只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自己的结局竟然是出家为僧。

人生到头,终究只是一场空。

(图转网,如侵删)

0 阅读:2
梧叶午夜乱翻书

梧叶午夜乱翻书

通过简单的文字,记录简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