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management

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一般方法的学科。它是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教育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等各门管理学科共同的理论基础。管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管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活动,管理的目标、方式、方法不仅取决于组织的性质、规模、成员构成等内部因素,而且还受政治、法律、经济体制、科学技术、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对管理活动过程的研究,不仅要利用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运筹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的最新成就。
1. 研究内容
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管理原理。适用于一切形态的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②管理的职能。③管理的方法、技术和手段。④管理者和管理者群体。⑤管理环境。⑥管理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历史。⑦管理效果。管理必须有效,有效的标志就是管理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2. 形成与发展
管理学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①早期的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们为了谋求生存而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管理活动,但对管理活动本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人们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
②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18世纪至19世纪末,人们观察各种管理活动,对管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并在经济、政治、军事、行政等领域提出了一些见解。但这些见解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尚未系统化。
③管理理论的形成。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既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企业组织的要求。为了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美国、法国、德国及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纷纷掀起了科学管理运动。管理学者们经过不断观察、研究和实践,对管理的认识不断丰富,并对其进行科学概括和抽象,使管理理论逐渐形成。
自从科学管理产生以来,管理理论大致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理论,如公司战略、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等。
2.1. 古典管理理论
主要包括:
①FW.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美国管理学家泰勒通过长期的管理实践,总结出了一些管理原理和方法,经过系统化整理,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其科学管理的4项原则是:通过动作和工时研究,开发出每一项工作的科学的作业方法;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激励;管理当局和工人都必须转变对对方的观念和态度,认识到合作对于提高效率、进而提高双方收益的重要性;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法为科学的工作法。在泰勒同时代和他以后的年代中,从事科学管理方法的研究,比较著名的还有:美国的H.L.甘特和F.吉尔布雷斯等。
②H.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是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法约尔认为,任何企业都存在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等6种基本活动,而管理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其他5项活动也需要管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③M.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德国的韦伯提出了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有明确定义的职权等级、详细的规则和制度以及非人格化关系的组织模式。
2.2. 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出发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一些问题,如人的需要、动机、情绪、行与工作之间的关系等。行为科学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它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霍桑实验;后期从50年代开始,并正式称为行为科学。
①霍桑实验。行为科学对管理学的最重要的贡献来自霍桑实验。实验始于1924年,目的是进行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由于实验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实验。
②人际关系学说。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G.E.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内容包括:工人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需要,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的全面发展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行为科学理论运用于管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及其原因。
2.3. 现代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产和企业规模急剧扩张,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市场竞争越米越激烈,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形成了众多的管理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从林”。
①管理过程学派。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把管理理论与管理人员的基本职能联系起来,认为无论什么样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都是共同的,并且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管理具有普遍性,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②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受环境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系统,它包括目标和准则、技术、社会心理、组织结构和管理等子系统。管理研究必须从组织的整体出发考察管理的本质及其职能。
③经验或案例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或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
④管理科学学派。主张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定量方法包括统计学的应用、最优化模型、信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
⑤决策理论学派。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⑥权变理论学派。认为管理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组织管理当局应根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灵活选择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
2.4.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垸和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变革与创新。
现代管理理论的新发展主要包括:①管理的重心从物转向人,产生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②企业战略理论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旋律;③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系统和组织结构的变革,提出了“企业再造”新思路;④提出了未来成功的组织模式——学习型组织;⑤无形资产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8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