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1000多个标准集装箱在码头完成装卸作业后,驶往东南亚地区沿海港口。
与传统码头不同的是,该码头的货物装卸、转运、堆放等,全部由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作为智慧零碳码头,C段码头年吞吐量超200万标箱,相比同规模的传统码头,集装箱倒运环节减少了50%,人员减少60%。”工作人员介绍说。
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
随着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30日,全国已备案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为197个,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占比分别为31%、69%,行业大模型涉及教育、金融、办公、政务和医疗等领域,并向传媒、家装、心理等更广阔的场景延伸。
工厂内的无人化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多样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那么,“人工智能+”如何发挥乘数效应?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这是一种解决传统产业实际问题和挑战的思路。一方面是用算法和数据的思路去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是将算法、数据和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智能化的产品,服务发展大方向。
“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侧重与行业、场景的融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认为,“人工智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与制造、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创造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社会经济结构变革。
从“人工智能”到“人工智能+”,新业态逐步形成。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迈向L3阶段,一键泊车、辅助驾驶等功能逐渐成熟,汽车智能化引领出行变革;电商平台运用AI实现智能选品、购物推荐和数字人7×24小时直播“带货”;无人机集成高精度测绘、巡检飞行、云端建模等功能,实现电网、能源、农林等行业无人值守,展现了AI的作业价值。
如今,“人工智能+”通过整合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数字技术,凭借全面连接、信息共享、上下联动、资源整合等优势,深度激活行业“脉络”,对重塑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效应逐渐显现。
某钢铁工厂的自动生产线。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摄
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中国将突破30万亿元。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活跃,产业体系完备,具备支撑全行业应用的良好基础。”魏凯表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能够给生产力带来飞跃,这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需求。要做好“人工智能+”的行动,找到具体的切入点,加强技术创新,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升级需求紧密结合,赋能千行百业。
来源:人民网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陈卓、吕昕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