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和张阿妹这对再婚夫妻,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吴建国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吴姗姗和小儿子吴军,张阿妹仅有个女儿张敏,一家五口挤在棉纺厂家属院分配的小房子里。
除此之外,双方的父母也需要他们照顾,这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不得不精打细算的生活。
尤其是吴姗姗和张敏到了中考的年纪,未来该如何选择,成了这个家的重中之重,毕竟学业需要靠资金支持。张阿妹向来在家中徇私偏向,只宠爱亲生女儿张敏,对吴姗姗和吴军不管不问,这点就连左邻右舍都心知肚明。
在中考问题上,不被疼爱的吴姗姗自然没有选择的权利,被安排报考任意专业的中专。张阿妹的亲生女儿张敏的选择权,则全在张阿妹的手中,思考着究竟让张敏选择棉纺厂职工子弟棉纺系统中专,还是读棉纺专业的技术学校。
明明是亲生女儿,张阿妹还是打算让张敏报考中专,她凭什么认为中专才是张敏最好的选择?首当其冲的一个原因,就是学习成绩,张敏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考高中对她来说有些困难,不是想读就能读的。
再有,就算读了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在张阿妹的观念里,这期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与结果很难达到正比。另一个原因,是家中不堪重负的经济情况,家中有三个孩子在读书,如果供孩子们读高中,未来还要读大学,花销可想而知。读中专只需三年的时间,三年后就可以自力更生,缓解家中经济压力。
还有一点是来自张阿妹的短浅认知,张阿妹曾在孩子刚升初中的时候就已认定,未来要让孩子们只读到中专。理由是在新闻中了解到未来发展的热门职业,而这些职业,读中专就能达到目的,大大缩短了学习时长。
再加上同家属院的教师庄超英就是中专毕业,有这样一个前车之鉴摆在眼前,当然不会意识到自己见识短浅。再加上吴建国在棉纺厂工作的原因,他的三名子女中,只有一个名额,可以毕业后直接进厂工作,这对看不清未来的张阿妹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棉纺厂工作虽然工资低一些,工作累一些,但胜在工作稳定,有房子和医疗,对大部分人来说,在厂工作就是铁饭碗。张阿妹心疼张敏,当然希望张敏过着安稳的生活,棉纺厂在张阿妹的心中,无疑是张敏最好的选择。
可她却忽略了八十年代发展的速度,她的认知无法追赶时代发展的脚步,她自认为的好,最后难免带来相反的结果。如果说她因为眼界困住了自己,那她的不听劝,正是困住张敏的枷锁。
庄超英是同家属院内的邻居,是老师,也是拥有宽广眼界的人,很多时候,都会指出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这些肺腑之言,张阿妹从不在意。即便是张阿妹在中考方向上,希望庄超英给出合理建议,也仅限在中专的框架中,听不得半点其他建议。
她的强势、偏执和厚此薄彼,影响着整个家庭,最终吞噬她的,也将是这些带来的苦果。家长不仅决定着孩子的衣食住行,也决定着孩子的命运,人生的引路人也需要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