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月河坪村一路走月太路到太山庙镇,走关池路到池河镇,所走的这段古子午道是有说法的。
一般来说,过了宁陕县江口翻过月河梁,沿着月河池河南至今石泉县池河镇的子午道南端,可称为子午道旧道,或起初旧道,这是原来子午道的主道。
而翻越月河梁走旬阳坝到宁陕五郎关、关口、石泉两河口,沿子午河谷至西乡子午镇。可称为子午道新道。
子午新道基本沿着国道,所以大家比较熟悉,这次我走旧道的终点就是池河镇。
池河镇可是名气在外,得名我们一路走的池河。池河,古称直水。
南北朝时,北魏曾在此设置东梁州、金城郡、直城县治(今池河老街东),民国曾改称马池镇(西有马岭,东有池河,故名)。
还没有进池河镇,我们就在池河边看到一个雕塑:汉鎏金铜蚕出土处。
1984年12月20日,池河镇谭家湾谭福全带领长子、二女、三女,在池河岸边挖了一个两米多深的“金窝子”淘取沙金。下午,女儿在沙坑里发现了一枚和真蚕大小一样的鎏金铜蚕。后来,谭福全无偿捐献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存放。
鎏金铜蚕的发现说明汉代陕南的养蚕活动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鎏金铜蚕可以说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石泉县,理所应当则被誉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
我上次是在石泉县城老街博物馆看到的仿品,这次到了鎏金铜蚕的出土地,还是很感慨的。
作为交通要道的池河镇,果然不同于一路看到的小镇子,有高楼有街市一派繁华的景象。我们开车一路就到了老街。
这真是一条老街,虽然只有几百米,虽然很多房子都已经整修过,但确实是一条老街。
街道不宽,有土坯房,有木板大门铺面,最有意思的是这里“池河小学”的大门,建筑风格有民国遗风,“新蕾”“荟萃”“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大字标语都是繁体字。
查资料得知小学初称“文昌宫”,始建于清道光元年,不过里面文庙建筑包括全木质魁星楼在文革中被毁。
相比于外面的新街道,老街这里安静多了,虽然店铺不少,但是卖东西的人几乎没有,而卖东西的好像也不着急,靠着躺椅听广播刷手机,悠闲得很。
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标语,作为有着“西北第一蚕桑大镇”和“中国蚕桑之乡”之称的池河镇,是有志于打造一个举世闻名的金蚕小镇的。
石泉县是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县,每年养蚕7万张,而其中四分之一产量是在池河镇。作为养蚕大镇的池河镇,除了发展农桑产业,在旅游业上也是有想法的。
想想看:历史悠久,是子午道南大门,现在有是汉鎏金铜蚕的出土地;蚕桑业发达,有青山绿水。
我一路上看的桑田和稻田,景色优美,池河镇,确实是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的。
子午道之旅并没有结束,请持续关注。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