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男女》还是太全面了。全面到很难一句话概括它的故事和人物关系。剧集开头,律所上班的平凡小秘书何知南遇到了名校才子瞿一芃,两人擦出了暧昧的火花,看起来是都市罗曼蒂克的标配起点。
但很快画风一转,观众们发现了原来才子有女友,小秘书也有男友。帅哥追求小秘书也不是什么一见钟情,而是误以为她是千金大小姐,张口闭口试探她家底。小秘书也并非纯情小白兔,而是暗戳戳享受在两个男人之间游走的感觉,被何知南和瞿一芃劈腿的前任高鹏和韩苏,后续也机缘巧合地在香港认识,俩人也开始了你来我往。
何知南的闺蜜孙涵涵,更是目的明确,利用自己的青春美貌,似乎吸引到成熟多金的律师周斌,但不成熟的猎手也可能成为猎物,她想不到偶像兼上司曾诚就是周斌的妻子,她也被对方的离婚证所蒙蔽全情投入,而曾诚,还是韩苏的表姐……
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全员瑕疵的设定,让习惯了言情剧的观众开了眼。但它不仅只有尺度,也有对青年生态的深度思考。
《半熟男女》改编自柳翠虎原著,豆瓣阅读长篇小说《这里没有善男信女》。去年柳翠虎的另一部小说《装腔启示录》也被改编成热播剧,同样因为大胆犀利地揭露都市人群的真实职场和情感生活而引起广泛讨论。
骨朵在对话柳翠虎的过程中,感知到了这群年轻男女如何在她的笔下长出血肉,又怎样通过影视化被附上了一层新的生机。《半熟男女》描绘了都市男女身上的精明冷酷、算计刻薄,刻画出城市里汹涌澎湃的物欲,以及被这些物欲裹挟着不能抽身的各色人和事,也不忘给那些仍旧相信爱情和真心的观众一点安慰和希望。
它有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的尖锐与愤怒、空虚与迷茫,也有来自更成熟视角的包容与宽容、尊重与理解。
“半熟男女”里有来自更成熟阶段的凝望
本书原名《这里没有善男信女》,出版名和影视剧名为《半熟男女》,前者意思比较直白,想请问“半熟男女”又有什么含义呢?
这个故事写于我26岁刚毕业没多久时,当时正处在刚进入社会还比较单纯的一个阶段,在CBD律所工作,见到了和校园完全不一样的一套社会规则。我没有想到那些有道德瑕疵的人竟然过得那么幸福快乐,在迷茫和愤怒中写下了这部小说。
叫《这里没有善男信女》,其实是有带一点点作者本人的情绪在的,在一开始写这些角色的时候,笔触也是嘲讽的。那时候的想法非常中二,就是我要揭开这些人的真面目让大家看看。
在影视化的过程当中,加入了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视角的创作,他们相对来说是处在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以更成熟有资历的前辈视角出发,用更温和的视角来看书中这些年轻男女的故事,其实并不会觉得他们有多坏,书里面的那些男女其实比起纯粹的坏人,更像是“小坏人”。他们是一个个迷失在自己欲望当中、在不断挣扎的可怜人。
后来制片人来问我名字能不能换一个稍微中性、温和一点的说法,我就试着提出了“半熟”这个概念。因为我也意识到,其实我写的并不是所谓坏男人和坏女人的故事,而是那些处在不成熟阶段的人的故事,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摸爬滚打、受到了教训、得到了成长。我们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反思。
这是你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从它在网络上连载与读者见面,到如今变成热播影视剧,已经过去了五年时间,现在的你,对“半熟男女”含义的理解有变化吗?
很早就有读者跟我说他们更喜欢《这里没有善男信女》这个名字,觉得更带劲。但现在我觉得光是审判的狂欢是没有意义的。现阶段我更希望故事真的能够带给大家思考和不一样的感悟,就能够有所触动。比如想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在他自己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过迷茫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阴暗面。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迷茫?怎样去学会成长?现在更多是这样的想法。
无论是原作还是影视剧,《半熟男女》里的主要角色们给我的观感都是:不是善茬,每个人身上都多少有些瑕疵。你怎么看待这些瑕疵?
在一开始写的时候,我确实是愤怒地想批判他们,但随着故事一步一步发展,我和这些人物的关系越走越近之后,我开始共情他们了,我爱我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最后我发现,他们是一群困在物欲世界里面求不得的人。
写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最大的感悟是我觉得众生皆苦,希望大家所求即有所得。
刻画这样的角色,有没有担心过观众“审判”他们?
我其实最怕观众“审判”价值观,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展示人性的灰色面,不代表我们在赞美它,我们是想客观地呈现它。评价创作者的三观,也不应该去看待这些人物的起点,而是要看这些人物的终点:他们最后的落点是怎么样的?他们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这些犯错的人他们会受到惩罚,也会获得成长,这是我们想要传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