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斗紫禁城|从垃圾山中拯救出来

长安街知事 2024-08-27 07:55:30

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帝王浮沉,朝代更迭。斗转星移,换了人间。

曾几何时,壮美、辉煌、神圣的故宫,对寻常百姓而言仅代表着皇家威严。历经600余年,昔日宫墙高峻、宫帏深重的故宫,已经变成了游客都可以参观游览的博物院。

走进故宫,脚下是青石铺就的地面,平整如镜。抬头望去,雕梁画栋,檐角飞扬,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在给新一代人带来新的记忆。

航拍故宫。摄/北京日报记者 饶强

何以“紫禁”

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天》记载:“天宫谓之紫宫。”

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自比为“天子”。清人撰写的《明会要》中记载:皇城内宫城外十二门。皇城居于整个内城中心,四周为八旗分区环绕,而居于最核心地带的是宫城,即紫禁城。

1402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武力夺取政权,成为明代第三位皇帝,并改年号为永乐。朱棣执政初期仍以南京为首都,但因其为燕王时长居北方,他深感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棣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及巩固政权的需要,于永乐四年(1406年)下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并派官采木、烧砖,征发各地工匠、军士、民丁,自此拉开了北京皇宫营建的序幕。

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朱棣发布诏书,宣告北京宫殿竣工。次年正月初一日,朱棣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接受朝贺,由此开启了紫禁城自明至清的使用历史,共有明代的十四个皇帝和清代的十个皇帝先后居住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

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可谓有金城汤池之固。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

紫禁城里,宫殿廊庑、庭园楼阁,综错相连。在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四月(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太和殿再度焚毁。清廷欲依照八年成例在原址上重修,但因康熙皇帝重一统之策而缓宫殿之建,遂于平定三藩、反击沙俄、征战噶尔丹后,才起大修之事。

良材难求,取木艰辛。此次工程备料十三载,三十四年(1695年)兴工,两年后告竣,方成今日之形制。

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占地逾72万平方米。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仪,明清两代,这座恢宏的宫殿里前后居住过24位主人。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中国政治的中心。

蓝天白云和故宫角楼组合成一幅美丽图画。摄/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故宫开门

正像后来参与故宫博物院初建的吴瀛所说:“夫由一故宫蜕化而为博物院,此为国体变更应有之结果,若法、若俄、若德,何莫不然,则故宫之为博物院,一刹那顷之事耳……而不知吾国之有故宫博物院,自非有其相当之曲折而以演成若干年艰难缔造之经过,且耗费若干人之心血不可矣。”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曲折,使得故宫之为博物院的道路异常维艰。

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等学者,倡言学习西方列强注重实物的博物馆教育法,陈列展出故宫的文物。他的倡议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与拥护。

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建议将接收的清廷在河北、辽宁两处行宫藏品运回北京;并利用这批文物,开设一个古物陈列所。1914年2月,古物陈列所成立,它为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1924年11月5日上午9时,任国民军京畿警备司令的鹿钟麟受冯玉祥之命,限内务府大臣绍英两小时内促使溥仪接受,废去帝号,迁出故宫。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曾经的紫禁城,送走了最后一位皇帝,变成了博物院,见证着时代的巨变。

1925年9月,由清室善后委员会拟定了《故宫博物院开院启事》公告:遵照本会条例第四条,并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政府令,组织故宫博物院,筹备经年,已就绪。兹定于双十节午后二时在乾清门内举行开幕典礼。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李石曾手书的“故宫博物院”匾额,高悬在神武门城楼上方。

开院典礼毕,来宾与市民出入博物院各宫,观览宫殿建筑及陈列的古物,皇宫禁地及国宝尽现眼前。那一天的北京万人空巷,百姓都想一窥千年神秘之宫廷宝藏。

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可谓轰动一时。当时有许多报纸就此发表评论,其中一篇《故宫博物院中东两路参观记》描述了民众踊跃参观的场景:

“惟因宫殿穿门别户,曲折重重,人多道窄,汹涌而来,拥挤至不能转侧,殿上几无隙地,万头攒动,游客不由自主矣。”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故宫博物院被人民解放军接管。新中国的诞生使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生。

解放前夕,明珠蒙尘。故宫到处是断壁残垣,在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到处都是肮脏的垃圾,有些地方的垃圾堆得竟与紫禁城一般高,宫内的文物由外国人任意掠夺。

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直言,从1952年到1958年,共计从这里清除的垃圾土多达近三十万立方米,可谓是从垃圾山中拯救出来的故宫。

解放前,故宫的藏品大量失散在外。“三希堂”所藏的三件稀世之宝,载在故宫文物点查报告中的原来只有“一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现存台湾;另外“二希”(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转辗流失到香港,后经周恩来总理指示,设法购回,这“二希”才回到“三希堂”里。

此后,故宫博物院开展文物收购工作,收集了一批书画精品,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韩滉《五牛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共五百余件,约占已散失书画目录中所列总数的一半,以精品而论,几乎是全部。

1954年,故宫博物院拉开了保管工作第一阶段全面整理工作的序幕,在清理过程中,保管部工作人员共发现文物一千二百余件,其中珍品文物达五百余件。这在当时曾喻称为“地上的考古发掘”。

此外,还新收散失文物二十多万件,使故宫的文物藏品总数达到一百万件之多。

故宫博物院。图源:北京日报

“网红”之路

故宫久零落,一洒增余辉。

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故宫博物院视察。党和政府还组织人力对故宫进行清理,又不断拨专款对故宫进行大规模修缮,对宫内所存的大量文物进行研究整理。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80年代初,国家共拨款2000多万元对故宫建筑进行整修。

1997年8月12日的《北京日报》上,刊登了侯仁之、单士元、吴良镛、罗哲文、张镈、张开济、李准7位老先生呼吁整治故宫及筒子河的文章。

文章说道,从故宫的围墙到筒子河之间,数百家单位和居民在这里搭起了许多违章建筑,严重影响了景观,也给修缮和防火带来诸多的不便;筒子河,这条环绕故宫的玉带,被大大小小480多条排污管排出的污水和倾倒的生活垃圾弄得面目全非,不堪入目。

于是,针对故宫和筒子河的治理工程次第展开。这颗人类璀璨明珠上的尘埃被轻轻拂去,交给了21世纪。

2012年,故宫博物院迎来了新的“掌门人”单霁翔。为了更好地为观众服务,故宫博物院调整办公科研用房。红墙内十余个办公和科研单位在2016年前全部搬出,使故宫红墙内夜间形成封闭的安保区域,白天能有更多观众可以参观的场所。

故宫的开放面积也越来越多,2002年修缮前开放的面积只有30%左右,2012年已经增加到了45.79%。

2012年起,故宫几乎每年都有新开放的区域。

2012年4月25日,皇极殿重新向公众开放。

2013年4月29日,文华殿区域文渊阁以原状陈列方式对公众开放。

2016年9月29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新开放西部断虹桥至慈宁宫区域,并将二者的南北通道打开。

2019年元宵节前夕,故宫宣布节日期间开放夜场。

2019年2月20日,故宫一场万众瞩目的灯光“大秀”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摄/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

2012年到2018年,故宫的开放比例提高到了80%。2018年,故宫以年接待游客超过1750万人次稳居当今全球所有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之首。

随着开放面积的不断扩大,紫禁城的人气儿越来越旺,走上了“网红”之路。

朝珠当耳机、顶戴花翎成了防晒伞、“雍正御批”胶带等一系列“萌系”文创类产品迅速蹿红,成为年轻人喜欢的“潮物”。

600岁的故宫“卖萌”,也带来巨大的收益。截至2015年年底,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创产品已经超过8700种,各种渠道的销售收入总额突破了10亿元。

从封闭的皇家禁地到一座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如今的故宫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也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前来研究探索。

那些古老的宫殿,见证了无数帝王的兴衰荣辱;那些精美的文物,诉说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站在故宫的广场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流转。

故宫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引领者。它将不断创新展示方式,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永恒魅力和不竭活力。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