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东麓的怀抱中,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西郊乡小屯村一带,悄然隐匿着一段惊世骇俗的历史——殷墟遗址,这不仅是地理坐标上的简单标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活化石。3300余载春秋更迭,商王朝曾在此筑梦繁华,都城巍峨,文化璀璨。然而,随着王朝的更迭与岁月的侵蚀,这座昔日辉煌的都城逐渐沉寂,化作了黄土之下的一片废墟,世人称之为“殷墟”。
今日的小屯村,脚下踏着的是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晚期都城遗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世界文明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杰出代表。
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在深入探访了安阳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后,不禁心潮澎湃,挥毫泼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赞誉之词: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
在现代社会人文科学的词汇里,“文明”是专指人类发明文字后的历史说;而“文化”所指的人类生活方式,要包括自有人类以来的人类历史,其中有很长的一段为文字记录以前的事,亦即现代科学家命名的“史前史”。所以人类的文明只是人类文化最进步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标识,就是文字的发明和运用。
在中国境内,有文字的文化,以考古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发掘出土的最早——即文字学家所说的甲骨文。但我们必须记清楚,甲骨文并不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但是,直到现在为止,经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带有文字的材料,在中国境内尚没有比甲骨文更早的。
读书应该从认字开始,这是谁都知道的一条教育学原则。所以要读甲骨文,必须从认甲骨文所用的字开始。这一认字工作,构成了甲骨学早期的发展的主要课题。这些甲骨学的开荒者所采取的认字方法,为“由许书上溯金文,由金文以上窥卜辞”。经过努力,这些学者发现了甲骨文“与许书篆合者十(之)三四,且有合于许书之或体焉……”
许氏的《说文解字》成书于东汉时代,所根据的资料,最古的只到《春秋》。许慎的时代距甲骨文通行时,已逾千年。想那许慎,身处距甲骨文盛行已逾千年的时代鸿沟,自是无法预见这些古老符号的存在,即便是孔圣人的渊博,或许也难以跨越这千年的文字迷雾。所以甲骨文初为学者都感觉到这些与大小篆不大相同的字体,不但许慎未曾见过,也许是孔夫子都没见过的。
这些甲骨学的先驱者,如同勇敢的探险家,在浩瀚的古文字海洋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航道,他们采取的认字策略,精妙地遵循着“由许慎《说文》之篆书回溯至西周金文,再由金文之璀璨光辉上窥殷商卜辞之幽邃”,这一路径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连接着古代智慧的脉络。
通过两周的金文,这些甲骨学的开荒者竟能把《说文》的篆字体殷商时代的龟甲刻辞沟通,把不少基本字的演变踪迹步步追寻出来。自1920年起,甲骨文学者已开始编辑甲骨文字典,到1955年李孝定教授统计时,可认识的甲骨文,已有1377字。此外尚有近千的不可认的字,这些大半是人名或地名,是后世失传的死字,也许永远认不出了!(王建安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