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温习了一个纪录片——《孪生陌生人》,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就非常震惊,本以为这样的实验也就只能想想而已,没想到竟然有人真的实施了。
而这次再观看,结合如今被妈妈们津津乐道的“谷爱凌”现象,又有一点新的感慨。
大家都知道,教育界和心理界,一直都在争论一个话题,那就是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是基因更重要,还是环境更重要?
科学家为了破解这个历史性难题,做了一个大胆且疯狂的发展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在2018年,被一个纪录片呈现了出来 —《孪生陌生人》。
科学家到底怎样做的这个实验,最终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影片一开始,并没有提及这个实验,而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切开始于一场惊喜。19岁那年,鲍勃考上了当地一个社区大学,然而当他怀着期待、激动的心情入学时,发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虽然他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是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对他微笑,就像老熟人那样跟他打招呼,仿佛大家都与他认识已久。
比如,他们都喜欢吃中餐,喜欢同一个牌子的香烟,喜欢同一个型号的汽车,都曾当过摔跤手,都喜欢同一种类型的女孩,甚至连采访时回答的速度和动作都一致。
原来,三胞胎的分离,根本不是意外。
正当三胞胎的事业蓬勃发展,人生如日中天的时候,一个记者告诉他们,你们不过是一场实验而已。
是的,他们的人生都是被实验者安排好的,他们就是现实版《楚门的世界》。(《楚门的世界》是讲一个男人活到30岁,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场真人直播秀的主角,所有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都是被导演安排好的,所谓的亲人朋友都是演员,唯独他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想办法把遗传和环境分离开来。
所以就需要找到两个或者三个完全相同的DNA个体,在不同的养育条件下进行观察,那么他们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异才是环境能够影响的那一部分。
这样做,无疑是把科学凌驾于人性之上,所以,当艾迪知道自己就是那个“小白鼠”之后,接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患上了精神障碍,最终选择了自杀。
答案就藏在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里。
虽然三兄弟那些行为习惯、爱好都相同,但是在深层次的性格,思维方式方面,他们却并不相同。
鲍勃被送养在一个高知富裕家庭,从小衣食无忧,父母虽然忙碌,但十分注重孩子的培养和成长,尽力抽时间陪伴,所以鲍勃无论是个性的发展,还是日后的生活,都挺好的。
大卫则是在一个快乐、开朗、温暖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虽然物质环境比较贫乏,但童年充满了陪伴和爱,三胞胎都非常喜欢大卫的父亲,可爱又温暖,所以后来大卫遇到同样的困境,依然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在《孪生陌生人》中,三胞胎的实验并没有结论,不过,关于遗传和环境之争,早在上个世纪就有研究佐证了。Bouchard 和Lykken两位科学家用17年的时间,收集调查了56对从小分开抚养的双胞胎,每对双胞胎几乎测试了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维度,包括了4种人格特质,3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两项智力测试,以及评估他们的家庭背景、教养方式和生活类的访谈等等。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得出了一个在生物和行为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
r代表相关性,越接近1,则两者就越相关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的差异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具有完全相同遗传特征的人(也就是同卵双胞胎),即便分开抚养,生活条件大相径庭,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不仅外表上极为相似,基本心理和人格也惊人一致。
原来,基因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强大。
首先,作者认为,相对于环境,遗传的力量更大。
在孩子长大成人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与他所继承的基因相比,其作用相对较小。
很多家长执着地认为,我的孩子有问题,一定是因为我的教育方式不当才这样,所以才盲目迷信大V和某些教育专家,但实际上,这些专家如果遇到我们孩子的这些问题,也并不见得比我们做得更好。
那些极富奉献精神的父母,仍能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的子女,即便相比基因,只占一个很小的百分比,比如鲍勃和大卫。
人生就如一条很长很长的线,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形成蝴蝶效应,让这条线偏离原来的方向,步入其他的轨道中,比如艾迪。
换句话说,如果每个人只能活10年,那么就不需要在乎我们的孩子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正是因为人类的寿命很长,我才在乎那一点点的改变,也许这一点点的教养和思维习惯会改变孩子后面的人生方向。
这些最原始的特点,并不影响他们最终成为一个有主见、善于沟通、有团队意识的人,而这背后起很大作用的,就是教育的力量。
当然,这种影响力不仅仅包含智力,更包含了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