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笔下的婴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令人心颤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狐女,初入人间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却在成为王家媳妇后突然"竟不复笑"。当我们在短视频里刷到"十年对比挑战"时,这个四百年前的故事,正以更残酷的方式在当代重演。
一、笑靥如花的消逝: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规训婴宁初现时的笑,是生命本真的自然流淌。她见花而笑,遇风而笑,在树杈上笑得花枝乱颤,这种"任情恣性"的状态,恰如《庄子》所言"真人呼吸以踵"。
但当封建礼教的网罗罩下,她的笑声成了必须切除的"病灶":婆婆训斥"此婢癫痴",丈夫规劝"此何可示人",邻里议论"颇亦不避阳光"。正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揭示的,权力通过无数毛细血管般的日常规训,将异质元素驯化为合格的社会零件。
当代职场对女性的"微笑训练"堪称现代版婴宁故事。某航空公司空乘培训手册详细规定"露出8颗牙齿",某银行将"始终保持甜美微笑"写入KPI考核。
2023年某电商主播因直播时大笑被平台限流,理由是"不符合优雅人设"。当自然流露的情感被量化为服务业的标准化产品,人性的温度早已在绩效表格中冷却。
二、笑声背后的权力密码:性别秩序的暴力书写婴宁的失笑绝非偶然选择,而是父权社会精心设计的生存策略。在《女诫》构筑的世界里,"清闲贞静,守节整齐"才是妇德典范。她不得不将野性封印,用"操女红精巧绝伦"证明自身价值,这种从"狐性"到"妇德"的蜕变,本质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生命力的系统性阉割。
现代社会的规训手段更加隐蔽却同样凌厉。某高校"淑女学堂"教授插花茶道,某相亲平台将"温婉端庄"设为女性推荐标签,社交媒体上"好嫁风穿搭"教程获得百万点赞。
这些看似温和的引导,实则是将女性价值捆绑在婚恋市场的标尺上。就像婴宁不得不收敛野性成为"完美妻子",当代女性也在各种"应该"中逐渐模糊了自我轮廓。
三、笑声的现代性抗争:重建主体的可能路径但总有不甘驯服的灵魂在裂缝中生长。19世纪的娜拉摔门而出,20世纪的弗里达用自画像撕裂疼痛,今天的叶舒华在女团舞台上放肆大笑被赞"打破偶像模板"。这些冲破规训的瞬间,犹如婴宁遗落在庭院里的梅花,"虽经风雪,犹带寒香"。
韩国"脱掉束身衣"运动、中国"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呐喊,都在重构着女性身体的话语权。
真正的解放不在于选择笑与不笑,而在于拥有选择的自由。
就像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强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就的。"当某天女性可以像王菲在演唱会忘词时坦然大笑,像谷爱凌在雪场上露出牙套闪光,而不必担心"不够优雅",或许我们才能说,那个在《聊斋》里失声的婴宁,终于在时光长河中找回了自己的声音。
在消费主义与传统文化合谋制造的新牢笼里,每个被迫戴上微笑面具的现代人都是婴宁的后裔。
但请记住但丁在《神曲》中的箴言:"你们生来不是为了像兽类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与知识。"当笑声不再是被规训的表情管理,当个性不必臣服于世俗的模具,我们才能真正走出那个让婴宁失笑的古老庭院,在春风里绽放千树万树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