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已计算到62.8万亿位,科学家对π的执着有何原因?

端端的科学日记 2023-06-08 16:07:47

圆周率已计算到62.8万亿位,科学家对π的执着有何原因?

圆周率(π)是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无论哪种类型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一样的。虽然人们很早就知道圆周率的存在,但要知道圆周率的确切数值并不容易。有些人可能会说,你只要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用测得的数值做除法,得到圆周率,这应该很简单吧?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尤其是圆的周长,手稍微一滑就会导致巨大的误差。因此,如果我们想得到一个准确的圆周率,就必须通过理论来计算它。

圆周率计算的历史,科学家们一直痴迷于圆周率的计算。据记载,第一个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的人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他的想法是这样的: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个正六边形,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圆的下限是3,然后在这个圆的外面画一个外正方形,这样就可以借助毕达哥拉斯定理计算出圆周率的上限是小于4。阿基米德认为,通过增加多边形的边数,他可以得到更接近完美的圆周率,从而更准确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区间,通过这种方法,他最终计算出223/71和22/7之间的圆周率,随后将这个区间的平均值3.141851定义为π的大致值。

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割圆法,指出圆的面积和圆内多边形的面积有区别。分得越细,圆的面积就越接近圆的面积。因此,刘徽最终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6,公元480年左右,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用切圆法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位,即圆周率为这一记录在世界上保持了近1000年。此后,随着数学的发展,科学家们证明了π是一个无限的非循环小数,并使用了各种π值,如无限数列和无限积公式。

1948年,数学家D.F.Ferguson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计算出了808位的π,这是人类对π最大的一次手工计算。1950年,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花了大约70个小时将π计算到小数点后2037位,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出现,π的计算精度不断提高。2020年,圆周率被超级计算机计算到小数点后500亿位,这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个新的记录?圆周率被计算到62.8万亿位,2021年8月,瑞士格劳宾登应用科学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利用正在达沃斯建立的数据分析、可视化和模拟中心(DAViS)的超级计算机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62.8万亿位。

这项计算始于2021年4月28日,将于2021年8月4日结束。由于计算结果为十六进制,目前正由一个计算机程序转换为十进制,一旦转换完成,将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数学算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据研究人员称,他们将把结果提交给吉尼斯世界纪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将意味着圆周率计算的准确性创下新纪录。我认为,在我们对圆周率的准确性感到惊讶的同时,我们也对科学家为何对圆周率如此痴迷产生了疑问。

让我们继续阅读。为什么科学家对圆周率如此痴迷?任何涉及圆或球的东西都与圆周率密切相关,这些形状在整个微观和宏观世界都可以找到,这就是为什么圆周率被用于许多科学研究和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小数点后10位就足够了,即使在航空航天领域,对π的精度要求很高,也只用到小数点后15/16位。事实上,即使我们想计算整个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我们也只需要π的40位精度,就可以把误差控制在质子的直径内。

如果是这样,科学家们痴迷于用62.8万亿比特计算π的意义何在?由于π是一个无限无环小数,只要条件允许,超级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测试或验证其性能(如速度、稳定性等)。由于知道超级计算机依靠程序来计算圆周率,而程序必须由人编程,所以人们也在研究如何改进算法,使超级计算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计算出更准确的圆周率数值,并在实际计算中加以验证,通过这种方式,新算法可以带来新的概念和想法,从而大幅提高超级计算机的软实力。

超级计算机的软实力。此外,超高精度π所提供的充足数据可以用来验证数学家关于π的一些猜想。例如,前面提到的数学家弗格森曾经猜想,在精度足够高的π值中出现的各种数字的概率应该是一样的,但他的猜想无法得到验证,因为当时π的精度还不够高。随着圆周率精度的提高,弗格森的猜想逐渐得到了验证。例如,数字1在1万个数字中出现了1026次,在10万个数字中出现了10137次,在1000000个数字中出现了99758次,在10000000个数字中出现了999333次,其他数字也以类似的概率出现。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π是一个无限的非循环小数,理论上任何数字的组合都可以在π中出现。在π的已知精度值中,确实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组合,如10个6、9个7、8个8和14142135(2的根的前8位),甚至123456789和876543210,但奇怪的是,0123456789和9876543210的数字组合从未出现。

3 阅读:320
评论列表

端端的科学日记

简介:用心写好文章,既是热爱,也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