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努力可是成绩就是上不来,怎么办?这是很多家长的心声,尤其是高三家长,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高考了,很着急。今天小易给大家支支招儿!
1、首先咱们看孩子努力了成绩没提升的标准在哪里?
当孩子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时,孩子的沮丧和挫败可想而知。
我们来思考:“成绩排名还是不理想”,衡量的标准是什么?是纯粹只看那个数字得出的结论,还是理性地依据孩子当下的水平做出的评估。无情地把孩子抛弃于大环境去做对比而不考虑实际,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相比于排名,把目光聚焦在成绩的综合表现和孩子的学习水平是否比自己之前进步了,更有意义。
例如:在和孩子交流考试结果的时候,不要问:“这次考得怎么样”,其实真的是挺难回答的。孩子往往会这样回答:“还行\不好\挺好的”或者“考了XX分”。这样的问答无形中就把情境置入在和他人的对比里,回答的同时脑海里游离着上、下、前、后的方位。
如果我们改成:这次发挥得怎么样?也许就给了孩子一个向内看自己的环境——和我自己水平相比,我这次发挥得如何呢?因此,即便这次孩子数学只考了70分,也值得给予表扬,因为他之前都是60分的水平,经过努力这次明显进步了。从这样的练习里,孩子可以正确看待自己的努力,理解排名的意义,客观地看待自己,也可能从中获得信心。
2、其次分清孩子的努力是真努力还是假努力
假努力也叫表面努力。表面努力的孩子就是平时在老师、家长面前表现的很勤奋,经常在你面前是在做作业,在看书,或者是在背诵、写字……也许你看到的都是假象。你真的去问过他,你看的书是讲什么内容的,有什么收获吗?你确定他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有在认真思考吗?你确定他在背诵时,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类学生,在学校有很多,表面上他们看起来很勤奋很努力,其实他的学习根本没有走心,没有动脑子,是面子上勤奋,而心里边懒惰。这种努力效率极低,很不走心,出勤不出力,用身不用心。
表面努力确实是孩子做的不对,但是作为家长发现后不是应该一味地去苛责孩子,而是应该分析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怎么解决?孩子出现表面努力了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真努力,真努力的意义在哪里!更深一些分析就是孩子缺乏内驱力。那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
像家长和老师常说的考上好大学,你就轻松了,这些话并不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孩子可能现在就想轻松。内驱力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这个条件就是他必须要来自于自我决定论中的“自主感”,即出于“自由选择”,而不是被迫从事一项活动。
例如:我曾经遇到一个学生,成绩不是太好,500分左右,她爸爸想让她读英语专业,因为孩子所有成绩里英语最好,但是孩子并不想大学继续学英语,当爸爸的态度很坚决的时候,她也学习但就是成绩一路下滑,到了400分左右。通过测评等分析孩子内心想学的是计算机类的专业,当爸爸妥协后愿意听孩子意愿之后,孩子非常开心,主动制定大学目标,提分目标,成绩也开始提升。最终考出了很好的成绩。
所以,在应对孩子的假努力的时候,不妨试着去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帮他找到自己的真正想学的专业或适合他的升学路径。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让他意识到他是在为自己学习,那转变成真努力就不远了。
3、孩子努力了是不是学习方法不对?
有些孩子在复习中不树立以我为主的理念,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不断重复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但自己的缺点没有得到改善。有些孩子习惯了某些学习方法后会有惰性,由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变化,自己调整学习方法的能力不够。“高原时代”学习方法的变化是首要任务。
随着复习的深入,复习方法也会随之改变。是否重视认知或理解;不要把重点放在应用和综合上,具体的复习阶段都不一样。固定不变的学习手段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用于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方法可能不再适合复习到第二轮。越接近复习后期,越要进行知识上的综合,越要努力融合知识,因此要加强综合分析能力的运用。
高三学生应该总结和比较自己需要复习的作业,找到差异。看看哪些科目是自己比较可靠和自信的优势学科。有些科目是自己薄弱的一部分,需要加强。记忆时要综合利用尽可能多的感官通道,即眼睛、耳朵、嘴、手等。
高三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信心,鼓励孩子以自己自身情况为中心,制定自己适合的计划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家长还可以以身作则,主动配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做监督和陪伴的角色。
说了这么多,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种情况再对症下药吧。关注易高招,了解更多信息。
如果你对这些招生信息的获取和新高考改革相关问题中还有疑问,欢迎关注e高招,我们为大家提供与高校老师在线咨询、高校风采展播,高校招生直播等内容功能,还有北师大心理测量工具、志愿模拟填报等测评工具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自己、了解高校,匹配适合的大学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