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经济大舞台上,中美贸易战绝对是近几年最火的话题之一。
2023年,美国再次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试图给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可中国这边一点没怂,反而摆出一副要跟美国打“持久战”的架势。
美媒都看在眼里,直言中国这是准备好了跟美国拼一场“经济消耗战”。这场较量不只是两国之间的事儿,全球经济都被卷了进来,未来的贸易格局说不定都会因此改写。
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中美贸易战这事儿,得从2018年说起。那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就开始拿中国开刀。他觉得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太大,中国在贸易上占了太多便宜,于是决定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想逼中国让步。
第一轮关税主要是针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税率从10%到25%不等。中国也不是吃素的,立马反击,对美国的大豆、汽车、化工品等加了报复性关税。这一下,贸易战算是正式开打了。
到了2023年,特朗普政府又加码。4月8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再加征50%的关税,总税率一度高达104%,涉及商品范围从科技产品到日常消费品都有。
这次加关税的理由还是老一套:指责中国贸易政策不公平,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顺便还想借机把制造业拉回美国。

中国这边反应很快,商务部当天就宣布对美国农产品、能源产品等加征关税,涉及金额几十亿美元。双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贸易战升级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几年,贸易战断断续续谈过几轮,但都没彻底解决问题。2020年初,中美签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买更多美国货,美国也稍微放缓了关税脚步。
可到了2023年,美国国内政治压力又让特朗普政府重拾关税大棒。中国这边态度很明确:不怕硬碰硬,准备好打持久战了。
双方的策略和应对措施美国这边,特朗普政府的策略核心就是用关税当武器。他们觉得,只要对中国商品加够高的税,就能让中国企业吃不消,最后不得不坐下来谈条件。
特朗普一直有个执念,想把制造业拉回美国本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所以这些年,美国不光是对中国加关税,还拉拢其他国家,试图打造一个不那么依赖中国的全球供应链。
除了关税,美国还搞了些别的招数。比如,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拉进自己的贸易圈,想通过盟友体系孤立中国。还有技术封锁,像对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下狠手,限制它们用美国的技术和设备。
这些招数看着挺唬人,但实际效果没那么理想。制造业回流美国听起来不错,可企业算了算成本,发现还是在中国或者东南亚生产更划算。供应链一乱,美国自己也没少受影响。

中国这边呢,面对美国的压力,应对措施挺全面。先是直接反击,对美国农产品、能源这些关键领域加关税。
大豆就是个典型例子,美国大豆出口中国一度占了他们总出口的60%,关税一加,美国农民直接傻眼,库存堆满,中西部农场主压力山大。
除了反击,中国还在调整自己的经济布局。外贸上,咱们开始跟东盟国家、日本、韩国这些邻居抱团取暖。
2023年,中国跟东盟的贸易额比前一年涨了15%,越南、马来西亚这些国家成了中国产业链转移的新选择。
专家李耀就说过,中国可以把低端制造业挪到东南亚,既降低成本,又能绕开美国的市场壁垒。这招挺聪明,既保住了出口,又没让产品烂在手里。

内需方面,中国也在下功夫,推出了“双循环”战略,意思是国际市场不顺的时候,就靠国内市场顶上。
2023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8%,政府还通过减税、补贴拉动内需。国产手机、电动车这些领域,华为、比亚迪的销量都涨了不少,海外订单也跟着增加。
这说明啥?中国经济没那么容易被美国掐住脖子。
全球经济的影响中美贸易战打到现在,全球经济没少跟着遭殃。首先是供应链乱套了。中美两国是全球制造业和消费市场的两大巨头,他们一掐架,全球贸易链就断了档。
2023年第二季度,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贸易额因为这场贸易战掉了2.5%。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这些行业受冲击最大,很多企业不得不想办法绕道生产。
市场波动也挺吓人。2023年4月美国宣布加关税那天,道琼斯指数跌了300多点,上海这边股市也晃了晃。不过中国政府出手快,稳住了市场情绪。
相比之下,美国那边投资者信心受挫更明显,企业抱怨成本上升,消费者也开始觉得物价贵得离谱。

其他国家也被卷进来。日本、韩国这些制造业大国开始跟中国靠拢,想在乱局中找点稳定。
越南、印度这些新兴市场倒是捞了点好处,接了不少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订单,可长远看,他们也没能力完全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位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说,贸易战再这么拖下去,全球经济增长可能会再跌0.8%,大家都得捏把汗。
这场贸易战接下来会咋走?短期内,双方估计还得僵持一阵。美国那边,特朗普的政策虽然强硬,但国内压力也不小。吴佳柏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就提到,美国可能扛不住企业反弹,得回头找中国谈。
中国这边,态度很坚定。商务部多次表态,愿意谈,但绝不接受单方面压迫。他们有底气,经济体量大,产业链完整,加上这些年的调整,已经不像以前那么怕外部冲击。
骆明辉在一篇论文里预测,这场贸易战可能会拖好几年,最后还是得靠谈判收场,但前提是双方都得感受到真切的痛。
从数据看,中国在贸易战里的表现确实有韧性。2023年上半年,华为海外收入增长了30%,比亚迪电动车出口翻倍,这些都说明中国企业在压力下还能找到出路。
IMF的报告也说,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会受贸易战拖累,但整体还能稳在5%左右,比很多发达国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