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渍害治理,深沟抬垄排水,15天恢复案例,薄荷水旱轮作
在咱们农村田园里啊,种田就像一场和老天爷赌输赢的仗。有时候,一场连绵的雨,或者田地里排水系统没处理好,那水田渍害就像个恶魔一样,悄悄找上门来。就拿我邻居家王大爷在华北那块自留地种的花生来说吧。
那地是一片小缓坡,王大爷精心播种的花生苗,原本绿油油的。可是雨下多了,那地就成了一片汪洋。这花生是湿生作物,不耐涝啊。没几天,花生苗就开始发黄,叶子就像被抽干了力气,耷拉着脑袋。原本整整齐齐的田垄,现在也变得坑洼洼,到处是积水。王大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可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啊,王大爷想起村里老人以前说过的一个办法——深沟抬垄排水。他开始动手干起来,先在田地里顺着地势,深挖了一条宽大概半米、深大概一米五的深沟。这深沟可像是给地上积水开了个“泄洪道”。然后,把土堆到花生苗的根部四周,慢慢就抬起了垄。这个过程可得费好大的劲儿,王大爷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持续了三天。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花生苗底部的积水开始顺着沟流走了,叶片也不像之前那么黄了,有了一点点生机的绿。
在咱农村啊,不同地区种啥受渍害的影响还不一样。像华南地区,那种水田特别多的地方,种水稻都得小心水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在华南老家的事儿。他家种的水稻,那片稻田就在低洼处,一场大雨下来,好多稻子都被水淹了。当地农民也采取了深沟抬垄这种方法,不过他们因为地势更复杂,而且水稻长得比较旺盛,这个过程花了七天。在这七天里,每天都有专人盯着水位的下降,担心排水不畅又积水。
咱们再说说其他农作物的情况。就说玉米,在北方华北平原大面积种植。我有个远房表哥在河北种玉米,有一年也是遭遇了水渍害。那玉米地可大了,光治理起来就特别头疼。他想了很久,除了深沟抬垄排水,还想着能不能和别的作物种在一起或者轮作试试。这时候就想到了薄荷。
薄荷这东西啊,很多人只知道能泡茶或者做调料。其实薄荷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它比较耐旱,在水分稍微多一点的时候也能活。在华北的地里,薄荷和其他麻类作物还有对比呢。麻类作物像亚麻,它比较怕水涝,水分一多就死得快。薄荷就和它不一样。而且薄荷和大豆比起来,大豆在渍害下,根部的呼吸会受很大影响,叶片很快就枯黄脱落,但是薄荷不会这么容易被打倒。薄荷还有一些冷门的亲戚,像留兰香,这东西在渍害环境下,只要排水能跟上,它也能较好地生长。还有洋甘菊,在华北一些农村的小花田里,如果遇到渍害,只要排水后给它一点阳光,它也能慢慢恢复。
王大爷在花生地里深沟抬垄排水后,又尝试了薄荷水旱轮作。薄荷的生长速度快,在十几天的时候就长得郁郁葱葱的。这时候再把薄荷收了,把地重新整好,种上适合旱地生长的花生苗。这时候距离水淹已经过了十五天了,花生苗又重新焕发活力,长得又高又壮。到了一个月的时候,这片花生地和其他没受灾的地看起来差不太多,收成也不会差太多。
这深沟抬垄排水和薄荷水旱轮作啊,真是个不错的办法。但是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对这个方法也有不同的影响呢。在山区,那田地可都是小块小块的,梯田那种。如果有渍害,排水沟可不能随便挖,得顺着梯田的地势来,不然土都塌了。而在平原地区,就可以比较规整地挖沟抬垄。像我在东北的一个亲戚家,他们在平原种大片的黑土地,渍害排水就和华北有点不一样。东北那地比较黏重,排水的时候得更注意土壤的透气性。
再说说和薄荷类似的一些作物。薄荷这种水旱都能适应的作物还真不算多见。像藿香,它也有自己独特的生长习性。藿香在半湿润的环境下长得最好,和薄荷相比,藿香的叶子没那么光滑,它的茎也比较粗壮。在应对水渍害的时候,藿香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不过如果是长时间积水,还是会受影响。还有香薷,这植物在湿度比较大的环境里能长得不错,但是它在干燥的旱地环境里,如果没有适当管理,也会比较脆弱。香薷的叶子是圆的,和薄荷尖尖的叶子形成鲜明对比。薄荷和水苏,水苏也是很适应水多一点的环境,但在排水方面如果不做好工作,还是不行。薄荷在水旱轮作方面就更有优势,它可以快速适应不同水分条件,轮作后对土壤的改善也更明显。
你看啊,不同的农作物在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环境下,面对渍害的反应和应对办法都不一样。王大爷家的这个例子,在他所在的华北地区很典型。那些和薄荷对比的绿植,也各自有着不同的表现。
这时候我就想到,我们这大地上这么多种农作物,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在面对像水渍害这种自然灾害的时候,农民们不断摸索出来的经验就像宝藏一样。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些传统经验里挖掘出更多的宝藏呢?比如还有哪些作物可以被我们忽略了,其实也很适合这种深沟抬垄排水或者类似的水旱轮作呢?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发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