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确实有不少像 “恋爱脑” 的地方。就说她年轻时干的那件惊人的事儿,在信息不发达、大家观念传统的那会儿,她就因为痴迷冯化成的诗歌,一下子被爱情冲昏了头。大老远从东北跑到贵州山区,就为了找那个跟她在文字里灵魂相通的男人。当时家里人又担心又劝她,她全当没听见,好像全世界就只有爱情最重要。这股为爱不管不顾的劲儿,要是放浪漫故事里,可能还挺美好;可放到现实生活,尤其考虑到那时候交通差、物质缺,她这么做就是把自己往未知的困难里推,家庭责任、亲人牵挂全顾不上了,完全就是 “恋爱脑” 的典型。
结婚后的日子,更是把她这 “恋爱脑” 特点放大了。在贵州深山里,住的地方又潮又暗,吃的也很差,可周蓉一点不觉得苦。她觉得只要能跟冯化成在一起,爱情就能挡住生活里所有的不如意,物质匮乏、身体受累都不算啥。她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爱情美梦里,根本不看现实有多残酷、生活有多琐碎。也不想想怎么改善生活条件,怎么给以后找条安稳路,满心满眼就只有每天和爱人在一块儿。这种对爱情的执念,让她碰到生活困难的时候,不是想法子解决,而是拿爱情当挡箭牌消极扛着,这就是典型的 “恋爱脑” 行为。
还有,冯化成回城后变了,虚荣心上来了,老跟别的女的来往,还搞出情感纠葛。周蓉呢,心里虽然难受,可还是忍了好久,就盼着能用自己的温柔和爱把以前的爱人拉回来。她不愿意承认丈夫已经变了,还心存幻想,觉得冯化成就是一时糊涂,迟早会回心转意。在这段关系里,她连基本的原则底线都没了,为了让爱情好看点儿,宁可自己受委屈,一个劲儿迁就丈夫的错,这也是 “恋爱脑” 常有的无奈。
不过,光用 “恋爱脑” 三个字定义周蓉,太片面了。在贵州那些艰苦日子里,就算生活难,她也没放弃自我成长。照顾冯化成之余,她晚上点灯看书学习,把知识当成冲破困境的力量。心里怀着对文学、对知识的热爱,拼命准备考大学,盼着以后能把自己经历的事儿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那个特殊时代的酸甜苦辣。这份对理想的坚持,说明她不是完全被爱情摆弄的人,有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
更可贵的是,等冯化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快把婚姻毁了的时候,周蓉突然变得特别勇敢理智。她没在这段烂透了的关系里继续耗着,没被多年感情绊住,果断选了离婚,彻底跟过去告别,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决定可需要很大勇气和清醒劲儿,跟以前为爱发疯的她完全不一样,看得出她骨子里其实有理性,关键时候能看清现实,及时收手。
周蓉在年轻时对爱情的追求确实比较盲目和冲动,有 “恋爱脑” 的一面,但她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且能够在适当的时候及时止损,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她定义为 “恋爱脑”。
周蓉这一辈子,在时代浪潮里起起伏伏。她在爱情里的表现,既有年轻时的冲动盲目,又有成熟后的理智选择;既有对爱情的执着,也有对自我价值的不停追寻。她的性格和行为,是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搅在一起的结果,复杂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