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腐、陈腐、谬误、悖理,一应俱全...只配文盲半文盲乡野村夫们看看。”北大教授李零在看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后,毫不留情地进行了批判。
作家李敖也对他很不看好:“南怀瑾在我看来,根本就是个骗子。”还有复旦教授朱维铮,也认为南怀瑾被称作国学大师,实在是言过其实。
其实南怀瑾的争议一直都居高不下,讨厌他的人对他全盘否定,喜欢他的人,盲目追随,甚至把他神化。
实际上,这与张怀瑾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幼时毫无学习兴趣南怀瑾出生在1918年,他自小喜欢看一些杂七杂八的武侠小说,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不大感兴趣,这也就导致他13岁小学毕业考试时,考了个倒数第一,最后只拿了个肄业证书。
父亲见他在学习一事上没太大成就,就准备把他送去学木雕,掌握一门手艺长大了也不至于饿肚子。
不过南怀瑾不愿意,坚持要在家自修读书,父亲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几年之后南怀瑾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各类文学历史、天文历法、诗词曲赋等也均有涉猎。
满腹学识的南怀瑾也按部就班的生活,17岁的时候还遵从家人的意见娶妻生子。妻子是姨表姐王翠凤,两人生下长子南舜栓后,南怀瑾突然有了一种另类的感受。
他多年来都循规蹈矩,唯一不同于别人的就是他对于武术越发的热爱。
长辈家人虽然从未阻拦过他的兴趣爱好,但是在家中这一小方天地中,南怀瑾觉得自己并不能有太大的长进。
如今,他也有妻儿,也完成了父母对子女的基本期望。他打算外出精进武术。
南怀瑾本身就练习过强身健体的一些功法,也算是有着基本功。此后他为了集大家所长,四处游历,拜访诸多武学之人。
他不介意对方是否有名气,何种门派,只要显露神通、拿出招式,南怀瑾都愿意跟随练武,拜人为师。
可以说南怀瑾一心向武,昼夜不分,日日勤耕苦练,20岁之前,拜下的师父以及门派累积就达到了八十余人。
其中的武种包含长拳、短打、蒙古摔跤、夕阳武术甚至于十八般武器等。
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南怀瑾又辗转来到四川,在穷困之际考入中央军校政治研究院,毕业之后就留在了军校的教育队。
此时他正年轻,有着一身武艺和热血,在工作之余还开办了一家垦殖公司,可惜在当地军阀和特务的打击下,不到一年就解散了。
南怀瑾逐渐地开始思考起自己的存在,他痴迷武术多年,但是并不能以此谋生。
而且,他虽会的种类多样,却无一精通,大多都是堪堪入门,学得皮毛。在这种思想的夹击之下,南怀瑾对生活产生了迷茫。
为了摆脱这种局促的思想,南怀瑾开始结交有声望之士,试图从中找到能开解自己的办法。
1942年的时候,南怀瑾结识了四川的宗门大德袁焕仙,此人佛学深厚,极善谈论,常常给当地的百姓讲经。
两人虽相差三十余岁,却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南怀瑾长期的苦闷也有了排解,他向袁焕仙倾诉自己的对当下社会的不满,以及心中的种种无奈。
在袁焕仙的影响下,南怀瑾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思绪,产生了对文学以及佛法的兴趣。他明白了武术虽是强国的基础,但是人民首先要开智。
而当今社会,正处于贫困落后,他需得把自己的所学传播出去,那么学文也就成为了救国的前提条件。
于是南怀瑾辞掉了在军校的工作,边学佛法,边协助袁焕仙创办维摩精舍。
次年春天袁焕仙还请来了高僧虚云老和尚,南怀瑾仰慕对方的才学,还拜了虚云为师,等到在灵隐寺的维摩精舍成立后,南怀瑾顺其自然的成为了维摩精舍的首位弟子。
仗剑需交天下士此后南怀瑾闭关修行,潜心研读大藏经典。在小有所得之后,南怀瑾考虑到康藏地区拜访学有大成。
在他还小的时候,南怀瑾的父亲就曾跟他讲过:“仗剑需交天下士,黄金多卖百城书”。
1949年春天,南怀瑾只身来到台湾省,与老乡开办了船运公司,但是由于国民党在退出舟山时强行占用他的船,导致南怀瑾负债累累。
生活最贫穷的时候,他只能住在一处简陋的棚屋中。
1955年,南怀瑾为养家糊口,他用自身学识写下了一本《禅海蠡测》,可惜他在台湾省还没有什么名气。
辛苦写下的书却一本也没卖出去,就连他免费赠给别人,也被用来当做包裹食物的油纸来使用。
毕竟是自己的心血,南怀瑾为此难过了许久,但是生活中的艰难没有放过他,他还是要想方设法赚钱来养孩子。
后来他带着家人搬到了菜市场附近,在吵闹喧哗之中,竭力力创作出了《楞严大义今释》和《楞伽大义今释》,然而书却堆积在角落,很少有人购买。
主要原因在于佛学在台湾省当时受众较少,而且南怀瑾也无名人引荐,要想靠一己之力在短时间闯出名声会十分艰难,他只能默默承受,然后等待被人发现的机会。
直到1960年,他的《楞严大义今释》得到了胡适的夸赞,他才逐渐在人前崭露头角。
不过在这之前,南怀瑾也得到了杜月笙的干将之一杨管北的认可。
俩人最早在1956年相见,当时的杨管北沉迷于“养生打坐”,而南怀瑾对佛学颇有研究,就被人引荐了过去。
一开始杨管北对南怀瑾印象并不深刻,看他年纪较轻,心中也有几分不太信任。
但在之后的六年中,南怀瑾在杨管北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学识,最终才彻底地得到了他的以礼相待和全力扶持。
1963年,创办台湾省中国文化大学的张其昀找到了南怀瑾,他诚邀南怀瑾在在学校担任教授并且兼任礼学院的院长。
之后,南怀瑾还在台北辅仁大学开设了《易经》课程,他讲解方式别具一格,让人常常因为一句话就醍醐灌顶。
他的课堂每次都座无虚席,还吸引了一些政商界的人前来听讲,南怀瑾也逐渐有了一定数量的追随者,并且还收下了文化界和财经界的多名弟子。
出名之后南怀瑾开始为重整中国文化而四处奔走,在各地讲解诸子百家的古籍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被灭掉,还可以再复国,但是一旦文化衰亡就万劫不复了”。
他主张学习传统文化,但是反对传统文化落入学术研究的死胡同,为了让人民更清楚传统文化的作用,他还在台北设立了“十万禅林台北道场”,成立了“东西精华协会”,并多次举办讲解活动。
还有公司邀请他去为员工讲解《论语》,因为效果太好,他的讲稿还被登上报纸连载,又被许多人剪裁下来整理成册。
最后经人发表,以《论语别裁》为书名出版发售,而且还得到了很高的销量。
自评一无是处他在这种备受追捧的状态下过了许多年,其中赞扬、夸赞数不胜数,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不好的骂名,有学者认为南怀瑾只有徒有其表,是个彻头彻尾的学术骗子。
作为一个推动文化传播的人,为什么能受到这么大的争议呢?
其实这跟南怀瑾的讲学方式也有关系,他常被人形容讲解通俗易懂,但这在传统学术中原本就是突兀的。
传统文学应该严肃庄重,如果和世俗扯上关系,把多种文学糅杂在一起,带着点个人的见解和分析,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可是,南怀瑾原本走的就不是传统的研究性文学之路,他的原本就是要济世救人,让普通人也能从生活之中解脱出来,他要是以晦涩难懂的语言讲解,那就完全脱离本意了。
有人批判他的书毫无价值,只是为了迎合民众,其实是因为他与这些教授专家的思想在根本上就不是一致的。
李敖或者北大的教授李零是专门研究古文学历史的,有着极严正的态度,因此很难接受南怀瑾对于《易经》“擅自揣摩”的另类解读。
而且,南怀瑾还会在演讲的时候穿插如佛学观念,讲生死、讲善恶、讲轮回,这就更让纯粹的文学专家认为他像个江湖术士,传播的内容难登大雅之堂。
其实这种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对于正统文学来说,南怀瑾确实有些问题,他不够严谨,研究得也太杂,这也就导致他总会在一些方面出现疏漏。
但是对他而言,能让人从他的所讲中有所得,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并不影响他个人的确实有些能力。例如,在群众里面,南怀瑾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他传播的思想得到许多人的认可,十分出名的国学大师叶曼就是他的徒弟。
他也凭借自己的学识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尤其看重儿童的教育,亲自选编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一书。
他还提倡少儿的智力开发,积极地推动珠心算和中英文诵读工作。
此外南怀瑾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测。他曾表示中文十分重要,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的第二语言,以及二十一世纪最大的威胁会与疾病有关,但不一定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理方面的等。
这些预测让原本信服他的人更加敬佩,反对他的人更加批判,南怀瑾也能听到外界对他的诸多批判。
只是他从没有过解释和辩驳,只是自评:“我这一生,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没有一样是对的。”
不过无论怎样,现实是他对自己不满意,或者外界对他嘲讽,又或者是追随者对他的赞扬,都不能忽视他实际的所作所为。
南怀瑾为后世留下的藏书就足有30多万册,包含各个领域,其中还有许多孤本、善本。他自己写下的书也有三十多本,还被翻译为八种语言,远销海外。
其实南怀瑾所做的远不止文化传播,他还时刻关注着我国的局势和后代的发展。
1988年期间,温州市委书记前来拜访,希望南怀瑾能推动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提出金温铁路的发展。
南怀瑾认为此项工作能够帮助中国发展,便欣然应允,早早地就开始筹备规划。
他预见横跨三个地区的金温铁路并不能单靠一个城市承担,就写信给金华和丽水两地的政府官员沟通。
经过一年的协商,在1989年10月终于敲定了意向书,书中商定,此次建设由大陆和香港共同出资。又经过三年的反复沟通,金温铁路的合同还正式完成。
1992年,南怀瑾成立了金温铁道公司,由于资金需求巨大,很快就突破了15亿的预算,南怀瑾又组建了一个筹资小组,与国内外多家银行合作、谈判。
等到金温铁路在1998年建成通车之后,南怀瑾还把所有股份转让给国家,做到了“不计名利,造福于民”。
实际上早在七十年代南怀瑾就表达过自己的报国之心,他曾写下:“忧患千千结,山河寸寸心。谋身与谋国,谁解此时情。”如今,他的一腔爱国理念也算是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建设金温铁路期间,南怀瑾还一直居住在香港,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积极推动着两岸的沟通。
并且表示:“其实我就是无党无派,就是爱国。什么有利于国家,我就做什么。国家强大了,我们做国民的才会有尊严。”
2004年,已经86岁的南怀瑾回到大陆居住在上海,他虽已至耄耋之年,却没有放松下来,享受退休的生活。
而是转而来到江苏,创建了“太湖大学堂”,还建立了光华讲学基金,为后代学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他常说:“孩子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是人性的问题。”他对所有的年轻后代都有一种殷切的希望,盼望着少年强则中国强。
此后,南怀瑾再没有离开江苏苏州,一直到2012年病逝在医院。当时他的儿子南一鹏身在美国,没能及时回来。
陪在南怀瑾身边的是另外两个儿子和几个弟子。95岁的南怀瑾当时已住院几日,病情加重后已无法再治疗,他似乎明白了自己大限将至。
但是由于病重无法说话,只用笔在纸上颤抖着写下了“平凡”二字。
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总结,纵使他遇到再多的争议,南怀瑾始终觉得自己只称得上“平凡”。
据南一鹏回忆,南怀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里,过得依旧如往常一般“与众人交谈、讲课目、打坐、看书、写作”,他一生如此,也应当如此。
郎咸平,南怀谨混混中的极品,可以用厉害了来称赞形容!
研究五文学不一定懂易经
南怀瑾精通诸子百家,融会儒道释,其真实水平高于很多大学教授,其推广国学文化的成就可以算真正的开宗立派了!但人无完人,也不可能句句皆是真理。
南老对国学已经做到心诚,说到对轮回的是非,老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一点上反对南老却说明了他们的水平有点误人子弟
李敖的学识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面前自然是当得起大师称谓的 但一辈子只是在意识的框框里打转 不做实证 以有限的意识怎么和无量的心相比拟
运气好
南怀瑾的学问有点让人捉摸不透,感觉他说的很不可思议天方夜谭,可能我的水平远远达不到他的境界所以觉得他说的很假,达到他水平的。可能会觉得他说的是真的
我也觉得这是个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