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文化黄河的建设

传统文化学者黄海涛 2023-06-02 08:55:28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入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既是中华民族伟大传承的历史之思,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课题。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实质上是新时代的中国给世界树立绿色生产方式的生态文明战略榜样。

三年过去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沿黄九省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黄河战略的落实,理论和实践都在不断深化。其中对黄河文化生态的认识和提炼,还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如何挖掘黄河流域的“时代价值”,要讲好黄河流域的哪些“黄河故事”,怎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都要求我们从历史渊源、精神标志、当代价值的学理、道理、原理、哲理多维度给予回答。一、黄河生态体系的多样性,是我们认识黄河的根本。

黄河流域生态的本质构成是自然生态黄河、政治生态黄河、文化生态黄河、经济生态黄河,整体构成了一个黄河发展的多样化生态结构和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多角度认识黄河、保护黄河、利用黄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福炎黄子孙的必要功课。

黄河流域生态是中华民族身份的确立和民族文化主权的宣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全面认识黄河生态体系,通过阐释黄河生态的历史渊源、精神标志和当代价值,讲清楚黄河生态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对多元一体黄河生态的揭示,就会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政治主张的世界话语权和历史文化基础,及其内涵的自然观、宇宙观与世界观作出合理合法的背书。合法性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合理性解决了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在国际上关于文化分类学中,黄河文化属于大河文明的农业文明,黄河文化生态是中华民族类型的基础生态、基本生态,可用红黄绿三原色文化来概括。红色是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黄色是黄河打下了炎黄子孙的胎记,绿色是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万世的底色。

中华传统文化信奉的最高原则,在外是社稷江山,在内是光宗耀祖。最初的社稷就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黄河文化农业文明的标志是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文明。黄帝在河南新郑的建政立业,标志着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独特的中华文化类型的确立。它以其特有的内涵,纵向赓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横向凝聚了全球炎黄子孙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寄托。从黄河政治生态上看,黄河国家战略的推动,本身就是国内最大的政治。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关系上,它不仅仅是一种人类之间的合作,它同时是一种国际关系当中的政治表述。尤其是后发的代表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对人类发展、对世界格局的贡献上,要有我们的政治话语权,这个话语权的合理性、合法性,都建立在黄河生态整体发展提供的有效经验基础之上,尤其是建立在对黄河人文历史的认定之上。因此,黄河生态在国际上又具有了政治含义。

从黄河经济生态上看,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生存与发展基地。黄河生态的经济发展成功了,中华民族才得以延续至今。所以黄河生态的经济含义、特别是当今黄河流域的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战略意义。

从黄河文化生态上看,黄河儿女是5000多年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繁衍生息的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身份和文化标志的确立,既是延续黄河生态的命脉、文脉、国脉等精神文化基础,也是新时代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文化根基。

从黄河自然生态上看,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黄河生态自然环境的治理,是历朝历代都极为关注的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治理、开发、利用黄河自然资源,给世世代代炎黄子孙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而且,黄河文化的产生,依赖于气候、地理环境形成的浅表地理资源以及相对应的天体物候构成,也就是说黄河文化派生于黄河的自然资源禀赋。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目前社会上讲自然生态黄河、讲环境治理黄河的比较多,我们从文化角度讲,不要忘了,黄河除了孕育滋养了我们的肉身和族群,黄河还滋养了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所以我们提出政治生态黄河、经济生态黄河,文化生态黄河、自然生态黄河多元一体的黄河生态体系。黄河生态内部结构体系彼此依赖、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所有这些都是以自然生态黄河和文化生态黄河为基础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完整准确地讲黄河生态,万万不可少了文化生态黄河。因此说,对黄河生态的开发,要向文化深水区挺进。

二、文化生态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黄河文化是发生在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即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总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生态的多重属性都需要“讲清楚”。

1.黄河文化研究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人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与实践,早在中国革命时期就已经有论断了。1948年3月,毛泽东在吴堡县川口面对黄河说道:“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这标志着黄河文化已进入到民族战略思维的维度。

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离京外出考察的就是黄河,强调“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关于治理黄河的伟大号召。此后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2019年9月,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大计的高度,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由安澜河目标升维为幸福河目标,并提出了黄河文化战略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和展开路径,打响了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发令枪,标志着黄河文化已进入到国家战略思维的维度。

从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议和领导人的多次讲话中,我们看到“黄河文化战略”由精神理念、到战略目标、再到实施工程、最后到成果验收,一步步在具体推进深入,现在已到第三步“实施工程”阶段。

2.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黄河的建设

黄河生态的基因和历史记忆告诉我们,黄河生态是天人合一的有序地开发利用,而不是逆天的、破坏性的、过度地开发利用,一切都是在合理的逻辑和范围内进行的。只是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化过度开采以及对资源匹配的不平衡和浪费,造成了黄河流域生态的破坏。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的概括。既然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属性,而且所有这些都是以自然生态黄河和文化生态黄河为基础的,那么在这里我们提出要高度重视“文化黄河”概念,是为了更好地在文化生态领域里培根铸魂、凝神聚气,提炼黄河流域文化大发展新的时代价值。

从历史发展的本质上看,从国家和民族战略纵横的施展上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赋能和划时代文化体系的支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旧时代的文化不能够代替新时代的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和社会逻辑要求,新时代的文化黄河,在旧时代的黄河文化根基上,在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必然诞生新的内容、形式与活力,形成新时代文化黄河的体系。

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和系统上看,不论是自然生态的治理还是人文生态的打造,策划方案、目标、路径、赛道、流程、步骤、人财物的准备、时间、地点、人物、任务、节点、节奏的落实,都离不开文化黄河提供的历史经验、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理论保障。

文化本身就是生态和高质量的标的和工具。中共十八大制定了文化大发展的国策,因此文化确立了国家战略发展路径、赛道的主导地位,文化大发展成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经济。这是推动文化黄河发展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基本逻辑动因。

文化黄河的要素资源,是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和基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标的和工具是辩证统一的。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脉,文化黄河源远流长,文化基因、文化生态、文化人才、文化资源,对国家政治、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操作等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黄河建设

1.关于“第四条黄河”的建设

中华农耕文明的萌芽和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黄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以历来有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民族之说。

新中国建立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这“三条黄河”的建设,为黄河治理和各项决策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为解决黄河的自然生态问题,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我们看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着深刻的文化问题。文化黄河标志着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身份的确立,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合理性、合法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载体和工具,是赓续中华民族基因的精神血脉。因此需要大力开发人文生态的“第四条黄河”,即文化黄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持久的文化支撑。

从地理上看,文化黄河的影响力广泛,尤其是黄泛区面积辽阔。目前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但是历史上黄河下游由于频繁改道迁徙,曾流经今河北、天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6省市。可以说,黄河流域加上黄泛区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从文化的建立和构成来看,文化黄河是中国古代开发最早、发展最快、成果最发达的地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科技文明等,都是在这一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就全国范围来说,黄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最强,在五千多年的多数时间里都具有中心位置,并起到主导作用,黄河是中华文明之龙的“头部”,又是中华文明肇始的“根部”,可以说文化黄河是古代中华民族得以领先世界的摇篮。因此文化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根部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头部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中心文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起文化黄河的“根部意识”“头部意识”“中心意识”。

从文化的发展上看,文化黄河是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的策源地和立足地,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根和魂。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和蚩尤,在黄河流域开创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开辟了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的道路。中国历史上八大古都中的六大古都,都在黄河流域范围之内,形成了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文化黄河不仅仅是地域文化,它还是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与中央文化。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文化黄河代表着高度,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代表着深度,黄河全流域治理代表着宽度,黄河国家战略利民惠民的目标代表着温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策划的战略性,规划的战役性,操作的战术性,都要求文化黄河发挥出巨大的能动性。

2.沿黄九省的文化黄河大开发

在文化黄河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下,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脉、国脉之所系,文化黄河又是中华民族经济命脉之所系。在第二个一百年盛世的起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标分解到黄河流域,需要锚定的高质量标的,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让我们看到文化黄河的价值、意义、作用。在文化黄河追忆祖先童年的歌谣,寻找祖先回家的足迹,憧憬明天的理想,开辟民生的幸福之路,都是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梦想和实践。说到底,文化才是接续历史、拉长盛世周期的唯一根基和动力,以及笃行致远的保障。

文化的资源要素决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基础和对自然的开发的着力点,以及经济的发展成果。有了人文,就有了人的能动性,就有了开天辟地的行动。有了人文,就有了统一的意志与行动,文化黄河就形成了文化流、经济流、人才流、文旅流,也是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幸福流,进而形成了文化黄河的经济带、文化带。用文化黄河的软实力,讲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

黄河流域目前的经济基础是处于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相似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基础,共同的文化期盼和幸福追求,以及大一统的民族共同体,尤其是五千多年炎黄子孙的文化黄河认同感,给黄河流域万众一心、齐心协力打造文化黄河,提供了历史机遇和时代要求。

沿黄九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以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整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打造文化黄河,客观可行,势在必行,志在必行。沿黄九省的历史文化资源、思想根脉、文旅文创素材,是讲好文化故事、开发文化产业的原料。黄河上中下游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自在其特有的山川风物下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谱系、文化特色,丰富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这些博大精深中,有自然的雄浑,有人文的深厚,有沿黄流域可圈可点的浅吟低唱,有黄河全流域可歌可泣的黄河大合唱。黄河流域遍地文化星火,已成燎原之势,这些都给文化黄河的大发展提供了精神的和物质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对黄河流域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脚踏实地考察梳理,摸清家底,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突出特色,建成文化生态廊道、文化生态旅游区和文化生态产业联盟。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乃至整个生态的特色,发展文化黄河的特色产业、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文化消费等文化业态,推动文化黄河生态文明建设,守护好、传承好、耕耘好文化黄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文化黄河必须要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慈悲之心,尊重文化底线,恭敬文化传统,做好保护性的开发利用,做到文化黄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

四、文化黄河的“普世价值”

1.文化黄河是和合相聚的文化。

最早的文化黄河符号是出于黄河和洛河的“河图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其中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和形质气数象术要素之源。河图洛书的人文立意、定位、演绎,是黄河流域的先民源于农耕文明的集体劳作与团聚生活。在这个基本的世界观前提下,不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有根之人都是和合相聚的。这是文化黄河支持着的生命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的生命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全部信息的基因。在黄河流域先民的认识论、方法论里,文化黄河天道的逻辑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化黄河先民认识自然和社会事务的人道逻辑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演化八八六十四卦,以至无穷地分解下去。八卦隐吉凶,吉凶定大业。这就是文化黄河抱团取暖的生存观、同心同德的生命观。

黄河的人文历史展现,无论是自然生态还是人文生态,从出生起就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特别是人伦,像黄河水道一样,都是在血缘根亲的家庭、民族繁衍生息的基本“河道”内流动的。其中偶尔有民族交融的交叉或“变道”,但是民族“主河道”的和合凝聚万古不变。这就是黄河流域的民族文化黄河。

2.文化黄河是有责任和使命担当的文化。

文化黄河提供了国家使命担当的治国理政思想观,以及国家以人为本、“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语)”的价值观。这也就是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内在凝聚力和责任担当的核心与根本。在文化黄河摇篮里诞生和哺育下成长的社会组织,从大禹治水,就明确展示了不向自然灾害妥协的基因,传承了对水患的责任和担当,不像西方社会那样以“不可抗力”来为自己找借口推脱责任。2022年重庆同样遭受山火,万众一心,赴汤蹈火。这一点,从美国、加拿大对待山火任其蔓延和重庆对待山火坚决扑灭的态度与行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文化黄河传递的社会觉悟、社会智慧,不是有限责任社会文化,文化黄河的本质是承担无限社会责任的。文化黄河对黄河流域巨大不确定性的天灾水患,对人民的苦难和生活的必需,是要无限承担救助责任的。这充分说明文化黄河与西方的文化根本,是有立场、观点、价值观、信仰等本质上区别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充分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制度引领,坚持实事求是,围绕全覆盖,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治理黄河保障事业的行稳致远。

五、从中华民族千年复兴、新时代百年巨变看文化

建设文化黄河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做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艺术品的美化点缀,而是从思想上、从文化的根源上延续中华民族的文脉命脉,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理想、意志。

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既积极主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又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在百年巨变的世界格局下,文化黄河建设必须以其应有的站位、视野、格局,做应有的历史和现实的担当,这是中华民族命运攸关之所系,万万不可麻痹大意。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战略进攻方,对东方世界进攻的手段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全方位的。和军事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以及经贸领域棍棒交加不同,文化战场上的较量由无声暗战到鼓噪四起的围攻升级,虽然看不见血雨腥风,但是却更加致命。

美国操纵第五纵队以“普世价值”为旗帜,以抹黑他国政府、颠倒他国历史、推动他国娱乐至上为手段,一路辗转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尤其是对中国打响的“文化战争”,用奸之狠,用力之猛,无出其右者。西方的这场文化入侵无处不在,他们豢养的第五纵队,喉舌鼓噪,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在黄河流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肆意贬低、排挤本土文化,高唱所谓西方文明。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兴起,泛娱乐现象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第五纵队在华的战争方式和“作战区域”主要在文化界、娱乐圈、互联网。第五纵队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带节奏,已经造成了部分中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三观尽失。许多中国新生代年轻人的崇拜偶像,由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转变成了搔首弄姿的文艺明星,实质上已构成了第五纵队的“战斗收获”。据澎湃新闻日前关于“95后最向往的职业”调查,其中网红和主播占据最向往的职业总量竟达到54%,成为青年第一就业方向。对中华民族、对黄河流域主体文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人文生态灾难性的事件和结果,对黄河流域人文生态的影响是极其深刻和恶劣的。中华民族如果失去了文化黄河的内涵,那么黄河、黄土地、黄皮肤的中国人,都变成了“香蕉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价值都将丧失殆尽,中华民族也就变质了、转基因了,中华民族的物质财产和精神财富就成了西方势力收割的韭菜,成为西方势力口中的膏粱。

西方势力发动这场“文化战争”“心理战争”的本质,是要打掉中国人的精气神,抽掉中国发展的心气和文脉根基,企图通过“不战而胜”,瓦解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每一次沦亡,无一不是祸起萧墙、丧于自家人之手。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历史,封建大帝国的闭关锁国,中华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还没有来自西方第五纵队的这种压力。在新的时代,文化黄河在人文生态方面,面临第五纵队的兵临城下,是世界格局的变化给中华民族提出的新的挑战。因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命本质、价值和意义就在于,从自然生态方面,改善环境,确保黄河安澜;从人文生态方面,在繁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持民族文化定力,打败西方势力的挑衅。

必须强调,文化黄河表面的文化艺术繁荣,代替不了信仰、根脉这些文化基因的传承,这是问题的核心和本质。当然,文化黄河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传统,加上中国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后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已经深深印刻在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即使偶尔被商业社会所遮掩,在重大命运关头,这个强大的“信仰的力量”依然会展现出来,对此我们必须有文化自信。

文化黄河与西方文化的较量,是政治、经济、军事较量看得见的战场之外,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战争。中华民族要主动走出西方围堵下的某些被动和战略困境,打胜这场文化战争,必须要强化文化黄河建设。文化黄河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

重视文化黄河,丢掉幻想,要打胜仗,这是黄河生态建设应有的回答。

(作者简介:黄海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黄帝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