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或室早也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等。本病是急性心肌梗塞后第一个24h内,特别是最初数小时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猝死的主要原因。常见症状包括心慌、乏力、头晕、出汗,病情严重者会出现抽搐、晕厥、呼吸停顿等。由于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不同,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差别。
房室交界区心律失常常见分类有哪些?
1.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extrasystole):
又称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是指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单个或成对的心搏。室性期前收缩发生在正常心跳之前,为起源于心室(心脏的下腔室)的异常电激活引起的额外心跳。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般表现为心悸、心慌或“停跳”感,正常人或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症状明显者才需要治疗。
2. 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是指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的束支、心肌传导纤维、心室肌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自发性室性电除极活动,且频率超过100次/min,如果是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心脏电刺激所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则必须是持续6个或6个以上的快速性心室搏动(频率>100次/min)。室性心动过速可以起源于左心室及右心室,持续性发作时的频率常常超过100次/min,并可发生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恶化,可能蜕变为室扑,室颤,导致心源性猝死,需要积极治疗。
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作时间稍长时即可伴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临床情况都表现较为紧急,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急症之一。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标准包括节律看上去显得整齐,或稍微不齐;心率一般为140~180次/分;QRS波群为连续增宽(≥0.12s)、变形的QRS;ST-T段多数难以清楚地识别,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lutter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扑动与颤动是介于室速和室颤之间的一种过渡心律,室扑发生后患者的心肌呈无力状态的快速收缩,使其心输出量明显下降,甚至为零。室扑的持续时间很短,一般在数分钟内就会转为室颤。心室颤动是指患者的心肌突然丧失了整体的协调性,呈不规则的收缩,因而不能将血液泵出的临床危险状态。由于两者均是恶性的、极端严重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临床表现几乎相同,均属排血功能上的心脏停搏,发生后几乎均在很短时间内引起阿斯综合征、猝死,所以需要进行迅速而有效的心肺复苏,及早进行电除颤复律治疗。
导致心室扑动与颤动的最常见原因是心电不稳定,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缺氧疾病,心肌病变等因素有关,好发人群于器质性心脏疾病,或者严重缺血缺氧、电解质紊乱疾病的患者,在某些药物、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下可以诱发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