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课堂说】何谓“学为中心”的课堂?
原创 林忠玲 静夜思享
2024年09月29日 23:42 江苏
新教育理想课堂所倡导的 “学为中心”,涵盖两层含义:其一,以 “学习” 为核心,促使课堂上所有学习者的学习切实发生。在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皆为学习者。其二,以 “学生” 为重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简而言之,“学为中心” 即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学生” 与 “学习” 是课堂的核心变量和逻辑起点。需注意的是,不能将 “学为中心” 简单等同于 “学生中心”。
与 “学为中心” 相对的是 “教为中心”,它同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 “教课” 为核心,通过 “我讲你听” 的模式传授知识、讲解方法。二是以 “教师” 为重心,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 “教为中心” 的课堂上,通常教学任务基本能够完成,但学习任务却不一定能达成。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差异化教学,加强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可见,从关注 “教” 向关注 “学” 转变,是落实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当然,构建 “学为中心” 的理想课堂,也是国际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提出: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个交汇点,它连接着师生所有教与学的行为,那便是学习本身。因此,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时,我们不能以非此即彼的思维将教与学人为地对立起来,一味纠结于 “教师为中心” 还是 “学生为中心”,而应把 “学习” 作为课堂的中心。何时由教师登场,何时由学生担当主角,何时由师生共同共鸣交响,皆取决于 “学习” 活动的需求。
“学为中心” 所期待的 “学习”,作为动词时,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其表现形式包括个人自学、对子互学、小组群学、公共发表等过程中的质疑、辩论、讨论、阐释等举动;作为名词时,指的是包含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在内的学习主题。
当课堂以 “学习” 为中心,教师便自然而然地走下知识的权威神坛,以学习资源、学习内容的筛选者与提供者,学习流程的设计者与推进者,学习过程的倾听者与串联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与参与者等身份,出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不在意谁讲得多、谁讲得少,也不只关注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是否真正发生、学习效果是否达成,作为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事实证明,只有当 “学习” 成为课堂的中心,师生关系的平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之间的 “同学” 关系才有可能真正落实,佐藤学先生所倡导的 “安全、温暖、润泽” 的课堂才有可能出现。
一间教室里的教学活动是 “教为中心” 还是 “学为中心”,通常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判断:
一是从时间分配来看,如果课堂时间主要被教师占据,基本就是 “教为中心”;如果课堂时间主要由学生占据,基本上就是 “学为中心”。此外,“学为中心” 的课堂通常要进行倒计时管理,而 “教为中心” 的课堂则不需要倒计时。
二是从空间分布来看,“教为中心” 的课堂主要采用秧田式布局,而 “学为中心” 主要采取 “合作式” 布局。在课堂变革的起步阶段,不强制要求立即改变座位空间,但当学生学会讨论后,一定要改变座位空间。
三是从课堂工具来看,“教为中心” 课堂的主要工具为教案、课件和练习册等,而 “学为中心” 的工具主要为助学案、学习单、课件、学习资源、交互工具等。
四是从学习方式来看,“教为中心” 时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教师一讲到底、一问一答;而 “学为中心” 时教师驱动、学生主动,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公共发表。
五是从学生地位来看,“教为中心” 不相信学生能够学习、学会学习,迷恋于教师的讲授;而 “学为中心” 的课堂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大量的实践案例表明,“学为中心” 的理想课堂,并非难以实现的教育乌托邦,而是可以成为现实的课堂改革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