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古老神秘的民族,找寻苗族舞蹈中的艺术之美

幾許舟行 2024-12-30 17:40:11

文|历史掌故王

编辑|历史掌故王

●○前言○●

苗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由于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迁徙,他们的生活地点从平原水乡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山区,甚至国外。

因此,苗族舞蹈,深植于劳动生产和巫文化的传统之中,成为了苗族人民战斗历史、艰辛生活、坚韧性格和美好理想的生动表达,具有深刻而独特的审美艺术特色。

●○雄浑阳刚之美○●

舞蹈被视为观赏艺术,因此动态性是其基本要素和艺术特征之一,而苗族舞蹈在这方面表现得格外引人注目。

由于苗族的祖先大多在战乱环境下度过,因此他们的舞蹈不可避免地以战斗为主题,展现出刀枪交错、勇猛无畏、气吞山河的英勇形象,具有强烈的动感和阳刚之美,成为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

代表性的舞段如《刀梯舞》、《盾牌舞》、《绺巾舞》和《迁徙舞》中的打鼓宣兵、筑营盘、探路、架桥过江等,尤为典型。

以《刀梯舞》为例,舞者由苗巫司扮演,在舞台上用脚踩、口咬着烧红的犁口,象征着踏火海前行。随后,他们攀爬一根高达34丈的木杆,木杆上绑着24把或72把大刀,刀口朝上,舞者手攀脚踩,登上杆顶,进行惊险的表演,包括肚顶刀尖旋转或坐在刀口上,传达出神灵附体、刀枪不入的神秘感。

而《迁徙舞》中的“打鼓宣兵”,则展现了古代苗民以击鼓为信号组织击退敌人的场景。伴随着激昂、威武的鼓声,八名舞者吹笙,队伍出场,动作相互交织,跃动飞扬,充满气吞山河的壮丽气氛。

战斗获胜后,舞台中央点燃了篝火,年轻男女围绕篝火跳舞,伴随着鼓点和笙声,欢歌笑语,融入一片和谐之中。

正如唐代《舞赋》所言:“音乐可以调和情感,舞蹈能够激发气势。”苗族舞蹈所体现的阳刚之美,是源自民族伟业的激情,也是苗族人民坚韧稳健的性格以及舞蹈艺术在美学上的追求的具体表现。

取自苗族史诗《跋山涉水》的《木鼓舞》、《猴儿鼓舞》和《芦笙刀舞》等舞蹈作品,传达了苗族人民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

例如,《木鼓舞》通常由男性表演,他们手握杀牛刀、柴、镰刀等道具,以左右旋转、前后倾斜、挥动同侧手、腰部扭动为动力,动作幅度大,形成强烈的对比和自由雄浑的动态组合。

而《芦笙刀舞》由两人成对表演,一人吹笙,一人舞刀。刀者勇猛有力,瞄准吹笙者的头、肩、胸、背、手和脚等各个部位,连续迅速砍击,而吹笙者则灵活巧妙躲避。

舞蹈中的“刀丛滚身”、“火中跳跃”、“滚山珠”和“钻梯”等节目伴随着四种调子的笙曲,展现出粗犷和幽雅的对比,音乐清晰宏亮。这些舞蹈作品体现了苗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自由的英雄气概,正是阳刚之美的核心。

●○传情阴柔之美○●

苗族的抒情舞蹈以动作、线条和韵律来表达情感。古老的《跳月舞》是苗族情感表达之美的源泉,它早在远古时代就有着浪漫的传统。

陆次云在《洞溪纤志》中描述说:“苗族的婚礼,常在春天的月光下跳月舞,跳月舞是求偶的方式。”在这个特殊时刻,男女双方各自率领年轻人,选择美丽的地方跳月舞。

女性手持笼子,男性则吹笙。伴随着悠扬的歌声,每个音韵都扣人心弦。舞者的手、脚、头、身体等部位的运动,与笙曲相协调,形成了美妙的舞蹈。如果有情侣心心相印,他们会在舞蹈结束后选择一处僻静的地方,用细带子相互系在一起,象征着他们的情感交融。

随着时光的推移,《跳月舞》的表达方式愈加多样,诸如《花带舞》、《花场舞》和《花鼓舞》等抒情舞蹈逐渐流传开来。

《花带舞》以寻找鲜花为主题,展现了优雅清新、欢快愉悦的情感。年轻人跳舞,边跳边吹奏《讨花带》的笙曲,表达对美丽女性的爱慕之情。女性则会将精心编织的花带挂在心仪男子的芦笙上,象征着他们之间的爱情。

而《花场舞》则由几名男性带头,用芦笙曲吸引姑娘们前来。如果姑娘被其中一位年轻人所吸引,她会把美丽的花带系在他的腰带上,然后跟随在他身后跳舞,一边歌唱:“花带拴在哥身上,我俩相亲永相爱。”这种方式传达了情侣之间深刻的情感。

特别是《花鼓舞》,通常由一名或两名舞者表演,配以节奏明快的鼓点,用双手敲击鼓,展现各种舞步,特别是扭腰、摆胯、碎步、踮脚等动作,以姿态和眼神传达情感。这些舞蹈动律既富含内涵又表现出抒情的特点,兼具庄重和妩媚。

腰部动作是舞蹈的亮点,显示了舞者的优美身姿。这种抒情舞蹈的审美魅力,令人陶醉,每位观众都会深深沉浸其中,感受到其中微妙的美感。

●○狰狞威严之美○●

苗族舞蹈在审美表现上独具特色,不仅将凶恶和丑陋的形象呈现在舞台上,甚至赋予它们主角的角色,以其外貌丑陋和内在威严,展示了一种狰狞严厉之美。正如美学艺术家叶林所言:“艺术上的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它所反映的事物的美或丑。”

苗族舞蹈中的《雪公舞》、《芒蒿舞》、《猴儿鼓舞》等,呈现出外貌丑陋但品格崇高的形象,他们代表着斩妖驱魔、捉鬼压邪的神灵和英雄。

雷公的形象魁伟,头戴六个小雷神的头像,手指上有12个时辰图案,背负两个震天雷,虽然没有脚,但具备翅膀和火眼,具备腾云驾雾的威力。

芒蒿的形象则被描绘成倒披蓑衣,面部涂满黑灰。猴儿则是带有猴面、火眼、双捶击鼓,以敏捷的动作和展示十八般武艺来树立驱恶除邪、捉鬼吃妖的形象。这些角色并不令人觉得丑陋,相反,它们展现了一种神秘和威严的美感。

这种威严神秘之美不在于角色的外貌,而在于它们的崇高行为,即驱鬼除妖。它们的神秘和恐怖也代表了一种巨大的历史力量,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它们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原始巫术情感、概念和理想的无限力量。

在表演中,伴随着坚实、沉重、古老和神秘的打击乐,雷公、芒蒿、猴儿这三位神灵以及千军万马的威严和可畏之处被生动地呈现出来,栩栩如生,使观众陷入深深的震撼之中。

●○希望欢乐之美○●

希望与欢乐是一种人们追求的理念,必须以某种形式来表现出来。正如舞蹈评论家所指出的:“我们所喜欢的生活,就是美。”湘西苗族的《接龙舞》深受浓厚的美学情趣的感染,让我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喜悦和强烈的美感,其中包含了希望与欢乐之美。

苗族对龙的崇拜是虔诚且普遍的,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接龙安龙的习俗。他们将龙视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认为接龙能够带来幸福和美好。

例如,《接龙歌》中唱道:“龙原在本地,我们才是好”,而如今“龙跑东海去”,“养崽崽不大,养猪猪不发,大家才伤心,大家来商量,去喊水龙回。”这些歌词传达了家家户户都期望拥有好运和富裕的心愿。

在接龙仪式中,主人首先在堂屋正中挖一个正方形或圆形的小坑,里面放上朱砂和一碗酒,然后用石板盖上,称之为龙室。

接着,苗巫司会诵读接龙经,进行仪式,鸣锣击鼓、吹哨呐海角,载歌载舞、欢天喜地,一路欢迎龙回家,将其请入龙室。而主要的仪式是跳《接龙舞》并唱《接龙歌》。

《接龙舞》的领舞者身着盛装,手持瓷碗领头,后面的人手持红绿旗或牵着帕子制成的龙形,跟随一群俊秀的姑娘,身着花衣、戴银饰,手持伞和花帕,跟着领舞者翩翩起舞,不断旋转手中的伞,象征着龙随雨而来。

在舞蹈的路上,还会插入无数的彩旗,作为引导龙回家的标志。《接龙舞》的舞姿包括龙翻身、龙穿花、跳龙门、龙戏珠、龙抢宝等。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不仅在国内罕见,甚至在国外也难以找到。

●○结语○●

苗族舞蹈之所以能够赢得国内外民众的喜爱,以及舞蹈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主要在于其多功能表现、独特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及浓厚的乡土氛围。

苗族舞蹈的这种“世界性”在其审美艺术特征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它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保持永恒的青春。

●○参考文献○●

[1]苗族文化对苗族舞蹈艺术的影响及研究[J],黄源,明日风尚。

[2]浅谈苗族舞蹈锦鸡舞——以《锦色》为例[J],刘芳君,尚舞。

[3]贵州苗族舞蹈造型技巧审美艺术探讨[J],姜文,牡丹。

[4]苗族服饰在苗族舞蹈编创中的应用[J],程利华,纺织报告。

[5]贵州苗族舞蹈文献综述研究[J],龙玉君,明日风尚。

0 阅读:3
幾許舟行

幾許舟行

娱乐无极限,搞笑不停歇!为你带来最热门的明星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