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保障群众幸福晚年生活的重要课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是连续第二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实施作出部署。如何让个人养老金制度真正成为养老财富储备的“第三支柱”?围绕制度推广、参与规划、产品创新三个维度,本栏目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
破除“三重门”
构建全生命周期养老图谱
——访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教授
文丨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 徐榕涓 邱曼
为个人养老金开“产品说明书”
记者: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您认为在制度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该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的普惠性与参与度?
孙洁: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推开。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000万。但考虑到实际缴存比例和人均缴存金额,目前个人养老金呈现出“开户热、缴存冷”的特征。这种现象反映出群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仍普遍持观望态度。
作为国家推出的重要养老保障政策,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推广中面临三重瓶颈。首先是金融产品的认知门槛较高,现有产品涉及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商业养老保险等专业领域,而普通群众普遍缺乏相关金融知识储备,导致产品选择困难。其次是服务流程存在痛点,当前银行推行的“双录”机制要求投资者录音录像,对老年群体和行动不便人员构成了操作障碍。再者是产品供给结构失衡,市场上能满足终身领取需求的长期养老产品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差异化需求。
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提升制度普惠性需要多维度协同发力。可以借鉴产品说明书模式,建立标准化信息披露模板,用简明语言标注产品适用群体、风险等级、收益特征等核心要素。同时,重点开发能够实现“活到老、领到老”的终身型养老产品。在服务流程方面,优化现有操作环节,针对老年群体开发适老化操作界面,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调整“双录”流程的适用场景,降低制度参与的技术门槛。此外,应构建阶梯式知识普及网络,通过社区宣讲、在线课堂等形式开展投资者教育,建立可视化收益演示系统,帮助群众理解长期投资价值。
从一杯奶茶开始为晚年投资
记者:面对老龄化加速的社会现实,普通人在不同人生阶段应如何构建差异化的养老储备策略?请您给我们出出主意。
孙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在不同年龄阶段如何合理配置养老储备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二三十岁的职场新人,我建议采用小额资金持续投入的策略。比如说,从25岁开始,每天存一杯奶茶钱,每杯25元,相当于每月存750元,每年存9000元。至60岁初,共计35年,累计存31.5万元。假设复利2.5%,本息和共计50万元。假设复利3.0%,本息和共计55万元。对于这部分年轻人,推荐配置具有复利特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或年金产品,这类产品通常设有保证收益率条款,能有效对冲长寿风险。
40-60岁群体应构建双轨并行的保障体系。首要任务是确保参与第一支柱养老保险,累计缴费需满15年才能享受退休待遇。值得关注的是,个人养老金领取阶段3%的税率较此前试点阶段的7.5%已大幅降低,未来随着制度完善,税收优惠力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因此,建议这部分群体充分利用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年度1.2万元缴存额度可在综合所得中税前扣除,边际税率10%群体每年可节省约1200元税费。该年龄段配置策略应侧重资产组合,可将资金分配于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类产品,通过专业理财顾问构建兼顾安全性与收益性的投资组合。
即将退休群体需重点考量现金流管理。建议这部分群体选择具有终身领取功能的养老年金产品,这类产品可将积累的养老金转化为与生命等长的稳定现金流。
完善机制分散长寿风险
记者:您认为金融机构在个人养老金产品设计中,如何平衡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需求?
孙洁: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设计个人养老金产品面临平衡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核心挑战。目前,超过半数产品为中短期储蓄理财类,能覆盖长期养老需求的终身领取型产品占比不足20%。
一方面,群众期待灵活存取以保持流动性,但过早支取将削弱养老储备功能;另一方面,终身给付型产品虽能抵御长寿风险,却使金融公司面临压力。以“60后”群体为例,他们虽具备资金配置能力,但现有产品难以满足“活到老、领到老”的核心诉求,缺乏适配高龄阶段的专项产品。金融公司开发此类产品时,需应对实际寿命超出预期寿命带来的偿付风险。随着预期寿命不断增长,金融公司可能会面临较大的给付压力。
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再保险、金融衍生工具和长寿风险证券化等途径将长寿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运用长寿债券和金融衍生工具实现长寿风险分散、转移与分担,既保障保险公司稳定经营,又增强开发长期产品的动力。
上线个人养老金智能产品顾问
记者:在今年全国两会中,有代表委员提出在个人养老金服务中加入投资顾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将“人工智能+”行动聚焦于应用端。目前,已有商业银行提供个人养老金智能化服务。您如何看待这些智能服务?
孙洁:专业顾问能有效弥合供需信息差,通过评估参保人的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和养老目标,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规划方案。这种面对面服务不仅实现资产配置优化,更承担着投资者教育的功能,帮助群众理解复利效应、长寿风险等专业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传统投顾服务带来质变升级。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的智能系统,能够整合宏观经济数据、精算模型和千万级用户画像,提供超越个体顾问知识储备的决策支持。例如,当用户输入“希望70岁后可以每月领取3000元且终身有保障”的需求时,系统可立刻调用市场养老产品数据库,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多维度推演,生成包含产品组合、缴存方案、收益预期的综合报告。这种智能化服务突破了人工服务的时间空间限制,更能通过持续学习优化算法,动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
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个人养老金将逐步成为居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通过提升认知水平、优化产品供给、强化服务支撑,为参与者提供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与资产增值。

编辑丨邱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