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内极考察40周年,在1984年12月1日,中国的第一支极地考察队飞抵南极大陆,正式开始南极考察。
而今年也是12月1号,我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开始业务运行,这也标志着中国在得南极地区大气监测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作为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在经过长达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后,如今终于能够通过这一个观测站对南极的大气成分浓度进行长期的连续观测,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我国此前已建有8个大气本底站,如今在南极中山站的建成后,已经有9个了。
南极中山本底站建成前沿成果。大气本底站是用于监测大气成分和污染物等的重要设施,它的作用在于为科学家们提供准确且长期的数据。
自2005年共同开设,此次本底站就有中山站、杨银瀚站、朱熹站、李约瑟站等相继建,旅跨多国八个十多个建造团队之努力。
其间凝聚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为了确保本底站的稳定运行,研究团队进行了精心设计和选址,同时他们还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其中,以便我们能够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
随着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不断发展,南极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科研工作者相聚的共同“家园”,“中山一号”则是我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考察站,是我国越冬考察队员的集结地以及科研工作者所在地。
如今,中山站已经有着8座站房,设施完备且功能齐全,成为了南极一处重要的人类活动中心。
而为了让中山站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保护南极环境,再加上众多考虑因素,1989年,我国对中山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工程,扩大了它的规模和功能,使其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科学家们的研究需求,还能为南极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直到1990年,“中山二号”正式投入使用,并在随后经过数年的打磨,使其性能逐渐趋向完备。
随后,随着较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中山三号”逐步替代了“中山二号”科考站。
这项南极出生的重大成果是如何获得的呢?
参与南极工作多年的研究人员杨金权向我们介绍道:“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过了16年的科学积淀和创新探索“中山一号”正式转化为业务能力。”
南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南极环境问题是一项全球性的问题,关乎着全球气候和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风向标,也是许多科研项目的重要场所。
而中国在南极环境保护方面开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越来越深入参与南极事务,我们对南极环境及其保护面临着愈发严峻的挑战。
尽管我们的研究进展显著,但创建这样一座基于响应全球变化的大气背景观察站仍然是一个具有重大挑战性的任务。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期的一份报告指出,南极地区正在面临快速变暖和相应影响最大的局部地区之一的挑战。
随着气温升高,海洋吸收二氧化碳(CO2)导致海域酸化、冰川融化加速等现象都在加剧,这些变化对全球海平面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陆地生态系统也受到了重要影响,包括永久性冻土融化等现象,以及苔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为了应对这些变化,WMO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要求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数据集,以便能够评估全球变化对气候、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
因此,建立一个可靠的大气背景监测系统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够系统地监测温室气体浓度数据,并将其与过去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识别出人为排放造成的变化以及其他相关效应。
此外,这套系统还将具备长期持续观测能力,为未来变化趋势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通过区域综合观测的信息系统,我们还将能够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共享。
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南极地区所经历的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预测未来。
南极中山实验室启示。南极地区由于其独特的位置和环境,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敏感,但是却缺乏长期观测数据记录,而本底站正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通过本底站我们得以清晰地识别出气候变化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也揭示了自然因素引起的异常气候现象。
这就需要全球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管理这一重要领域,并且对于南极这一份独特而脆弱的地方,各国也亟需制定法律协议以确保其不被进一步开发。
联合国曾提议对南极进行非军事化控制,以保障这一区域不受战争影响。
然而,现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就是各国需要共同合作以维护这一片脆弱而独特之地,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一地区。
北极圈内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域条件而形成了北极理事会,这个组织不仅拥有固定会议机制,还有长期目标和具体行动计划。
基于这一经验,如果要发展南极议会的话,那么考虑设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机制将是必要的。

预先考虑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划定工作区域、制定法律框架、规划长期目标和行动计划,同时还需要确定如何选举成员和如何根据各自国家或地区所占比例选出代表。
未来,我们可以考虑更加聚焦某个具体领域或者主题的小组,以提高效率,并设定长期稳定的轮换制度,以保障各国间公平共享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