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越来越不好玩的春节……

锐天涯观察 2018-02-02 22:51:18

春节临近,各级政府纷纷想办法营造节日氛围,发文件、下通知,要求基层单位组织贴春联、挂灯笼、摆鲜花,以增加节日气氛。甚至有领导脑子一热,想下个通知,要求沿街的商铺在各自门前摆放鲜花……好在反应得快,冲动的魔鬼才冒头就被及时扼杀,倘若通知下去又不知会在舆论的潮头站立多久。

是啊,要求店家搞好门前卫生还能找出个“门前三包”责任作为依据,要求店家国庆挂国旗还能以国旗法为支撑,这要求店家在门前摆放鲜花迎春节,又有什么根据?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节日的氛围的的确确是淡了。

常听身边的人发感慨,说这春节越来越没意思,城市里不让放烟花爆竹都已立法了,庙会也早就没有了,吃的东西相比平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最多还是看看被吐槽多年的央视春晚,又或是有个能到亲戚家串门的借口,与平时不易相聚的亲朋见见面罢了。要说过年的不寻常处还真是想不出来。

春节作为中国人传统中的第一重要的节日,却沦为连氛围都要刻意营造的地步了。这是一种悲哀,是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悲哀。春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团圆的目的却不能忘记,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的凝聚力,而中国社会的基础恰恰是家庭,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处明显区别。

传统中过年从腊月里开始到正月结束,前后将近有一个月的时间,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活动,内容包含祭祖、送神迎神、每天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说法。而现在许多习俗知道的人也不多了,更不用说按着习俗去过年。因为曾经我们把这些都当成了封建迷信来破除,这也就导致了现在传统节日的空心化,使得过节失去了氛围。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并没有西方人那样强烈的宗教信仰,一直以来是对自己的祖先尊崇有加,这样做不仅仅是让自己的心灵能有所寄托,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是我们追求家庭团圆的本意。

当我们过着只是放个假,围着桌子吃顿饭以示庆祝的传统佳节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韩国人抢了我们的端午节去申遗呢?因为仅凭这些空洞的节日名称或者领导们自创的文明过节方式,我们又有什么有着旺盛生命力的节日可以拿去申遗呢?

毕竟文化才是传统节日的精髓。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年味寡淡是不争的事实。春节是往昔岁月亲情温暖的一种道具、一种符号、一个载体,它本身包含的年俗文化元素可以滋养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怀旧中体味到审美价值,体味到人生意义。如果真的任由“年味”一味寡淡了,我们的子孙们将来还能有什么样的关于传统春节的文化习俗的怀旧内容呢?我们没有理由冷落和怠慢自己的春节传统习俗,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就是用传统文化充实年味,也是拯救春节的文化多样性。

关于春节的古老年俗,讲究很多,从最早的春节、最早的除夕、春联、年画等等就可见一斑。如今,春节被异化,物质化的东西多了,文化性的东西少了。对于青少年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春节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了解学习,那么相关的春节文化习俗随之消失只是迟早的事情,并非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

春节需要经营,需要打造,需要民俗活动,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政府和民间的投入、引导;需要与精神力量结合,需要赋予新鲜的内容。所谓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从官方层面说,就是要继续传承、弘扬春节文化,发扬春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运用多种形式,多举办春节年俗的表演、展览和教育,进行行之有效的春节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春节年俗教育,从民间和个体层面说,就是要恢复春节这一全民参与性节日的本来面目,改变一台春晚一除夕、一个短信就拜年或一个旅游就过年的敷衍过年的消极做法,人人真正用心参与到节日中去。只有全民营造,才能完成春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和文化渴求的转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快乐。

社会在发展,文明在延伸,礼仪在进步,环保召唤,自由在萌生,新年的内涵和外延乃至形式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让年简单和简约起来,文化起来,文明起来,清新起来,将人从年的陋习中解救和解放出来的呼声逐渐高涨,于是才有了闹元宵的民俗活动,文化过年,过一个有文化的年,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老百姓,公益电影、农民舞蹈大赛,摄影作品展、戏曲调演、舞狮表演、花鼓戏展演、踩高跷、彩灯展、泥塑作品展、灯谜晚会、唢呐调演、民间杂耍调演、迎新春书画展等,不仅为老百姓送去了“精神利市”,更为市民创造了节日的精神福祉,让过年少了些物质的饕餮和诱惑,多了些精神的追求,少了些急功近利的节庆文化,多了些长远的精神投资,少了些过年的喧嚣,多了些过年的恬淡和淡泊,少了些美食的沉溺,多了些人文精神的滋养,把过年当成了对精神的充电,为人文思想的做积淀,这样的文化多年因为多了些文化味而使年味更显人伦精神的淡雅之美。

少了酒桌的饕餮,少了不必要的应酬,少了过年的喧嚣。文化过年,这样的过年情景,让过年更多了文化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过年的社会审美意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年喜欢吃喝,喜欢穿新衣服,喜欢放炮,喜欢联络走动到过年喜欢文化年,使年更多了人文情愫,更多了安详的文化内涵,过年不一定非要有文化,但是如果过年没文化,这样的年就失去了时代感和文化感。

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年味变淡,是因为没找到新的过年载体。我们的年被“稀释”了。但只要重视和用心,不少过年载体可以被创造出来。比如天津剪纸火爆,主要原因是符合现代人需求;“聚宝盆”剪得很小,往衣柜上一贴,就有年意了;还有拇指盖儿大的小福字,往电脑上一贴,心里就有了安慰,年味也有了。

年味,其实就是文化味。所以年味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乐趣,需要每个人自己营造。只有全民营造,才能完成春节从物质需求向精神和文化渴求的转变,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从过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快乐。

春节是古老文化,不是文物,它是有生命力的人性化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我们怎么过年?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回答,也需要有民族文化感的企业家回答,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回答,重拾中国年味,需要保持传统,需要修旧如旧,更需要老瓶装新酒,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兼容并蓄,保留内核,与时俱进。唯此,才能让春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发扬光大,生命力无限!

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文化都源自民间文化,冯骥才先生说得好: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精神,都来源于本民族的文化。如果说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是在精英文化中,那么中国民间文化就是中国老百姓性格、情感的载体。善待民间文化就是善待草根文化,也就是善待群众文化。

年年岁岁花相似,今年年风大不同,别样的文化过年方式,换来了别样的年味,少了过度的热闹,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文化年俗和风尚。文化过大年,文明过年,过文明年,过文化年,让年多些有滋有味的清新之风,这不仅是新年俗的需要,更是文明社会的文明需要和福祉,让年体现的时代文明精神薪火相传,比一味的维护过年的某些陋习更符合过年的社会文明进步意义。

0 阅读:2
锐天涯观察

锐天涯观察

锐天涯观察:小阅读,大收益 。传递热点事件及相关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