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底,八路军第120师有39000余人,武器装备能有多少?

甲骨堂 2025-01-10 18:00:1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当时以红一方面军为主改编成第115师、以红二方面军为主改编成第120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为第129师,再加上总部机关和直属队,总计约46000人。

不过上述3个师并没有全部开赴前线,各师的部分直属营以及第120师和第129师的各一个团留守陕甘宁,所以实际开赴前线的兵力为3万多人,其中第120师为8200余人。

不过八路军抵达华北战场后,扩充的速度很快,因此部队的兵力规模也在迅速增加。

还是以第120师为例,全师开赴抗日前线时兵力为8200余人,只有3个步兵团;到1938年冬时,全师兵力已经增加到了24000余人,几乎扩大到原先的将近三倍。

到1939年时,第120师主力到冀中参战,平原地区人口众多,所以部队又经过了一轮大的扩充。

到1939年底时,第120师的全师兵力已经增加到了39099人,比两年前八路军开赴前线的总兵力还要多。

随着兵力的增加,部队编制也不再是先前的只有3个主力团,全师的团级作战部队已经增加到了20多个,实际相当于一个比较充实的步兵军体量了。

那么将近40000人的第120师,在武器装备方面的状况如何呢?

据第120师实力数统计,到1939年底时,全师总计有:

山炮2门、平射炮4门、迫击炮22门;

重机枪59挺、轻机枪579挺、冲锋枪600支;

步马枪14043支、短枪2287支、其他枪械24支。

就上述的这个装备情况,我们一一介绍下。

首先看火炮类,山炮2门是缴获来的,其中一门炮是晋西北七城之战时缴获的;另外在后来的滑石片战斗中又缴获日军2门山炮,但因为都有损坏,所以拼成了一门炮,这两门日式山炮组成了一个山炮连。

另外平射炮中包括2门麦德森机关炮,是从国军那边领到的,编成了一个机关炮连;至于其他的2门平射炮不知道具体是啥型号,可能是缴获的步兵炮。

上述山炮和平射炮组成了一个炮兵营,由第120师师部亲自掌握。

而迫击炮的话,则装备于下属的步兵团,平均每个团级单位只有1门。

当然,在实际装备过程中,有些新成立的部队是没有迫击炮的;而相应的一些主力团,迫击炮数量则稍多些;但这里所谓的多些无非也就是以2门炮居多,这还是最好的水平了。

除了炮类,再看自动武器。

重机枪59挺,平均每个团级单位有两三挺,这个肯定也是不多的;国民党军当时的步兵营属机枪连,标配就达到了6挺;而日军的一个步兵大队所属机枪中队,也会配备8到12挺重机枪。

而咱们一个团平均才两三挺,实际凑一个连都够呛;大多数的团应当都是将这少数的重机枪与为数更少的迫击炮合编成机炮连,由团部掌握;估计只有极少数主力团,当时还保持了营属机枪连的编制,但所谓的连其实也是排的实力。

相对来说,轻机枪的装备量要更多些,平均每个团级单位能有二三十挺;一些主力团估计可以到三四十挺,基本上可以让主力团的步兵连有3挺轻机枪可用。

冲锋枪的话,乍一看可能觉得诧异,怎么那会儿八路军就有冲锋枪了?

其实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早在1920年代后期太原兵工厂就开始大量仿造汤姆逊冲锋枪了;第120师所在的晋西北地区,原来的晋绥军遗弃过部分枪械,还有的被日军缴获后装备了伪军再被缴获过来,八路军还收编过部分晋绥军溃兵。

所以在第120师的装备体系中是有一部分冲锋枪的,主要配备在各团的特务连中;但晋造冲锋枪质量不好,弹药也不好保障,这个是其劣势所在。

在自动火器外,步马枪的数量超过了14000支,另外还有超过2000支的短枪,应当说仅从数量上看还是不错的。

大家乍一看肯定觉得这差不多两个人才有一支枪,怎么还算不错?

因为当时咱们国内军队的编制内,本就不是人手一枪,第120师能有这些长短枪,实际上基本保证了大部分战斗兵的枪械需求。

按照当时的统计,第120师战斗人员总计是20703人,14000余支步马枪就使得三分之二的战斗员有枪可用;再加上600支冲锋枪、五六百挺机枪以及二三十门炮所占用人员,剩下无武器的战斗员数量就不是太多了。

真正比较麻烦的是这些枪械大多陈旧老化,有些干脆就是土造枪,而且口径杂乱弹药还少,后勤上的麻烦不小。

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有枪可用就不错了,自然还到不了挑三拣四的程度,只要能有枪用,那就比什么都强。

也正是因为实力大为发展了,第120师才可独立负责整个晋西北战略区的作战任务,并在随后还能派兵兼顾到陕甘宁根据地。

0 阅读:257
甲骨堂

甲骨堂

谈人文历史,阅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