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粮价啥都别涨!7.6亿中国农民不需要赞美,不需要廉价鸡汤

八方镜 2023-10-10 18:20:5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

然而,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供需失衡、价格波动、质量下降、进口依赖增加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除了粮价什么都别涨

我国有7.6亿农民,占总人口的54%。他们是国家的主要粮食生产者,也是最基本的粮食消费者。然而,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根据202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还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916元,比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还少。

而在这样的收入差距下,农民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如教育、医疗、住房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粮食价格。

据中国农业信息网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粮食平均价格为2.65元/公斤,比2019年上涨了8.2%;而同期CPI仅上涨了1.3%。

这意味着农民的粮食收入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粮食支出增长速度,导致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而且,由于粮食市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国际贸易、政策调控等,粮食价格还存在着较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和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对农民进行了各种赞美和鼓励,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国家的脊梁”、“伟大的创造者”等等。

这些话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和困难。相反,它们可能会让农民产生一种被利用和牺牲的感觉,或者让他们满足于现状而不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同样地,一些人对农民提供了各种廉价鸡汤和空洞口号,如“勤劳致富”、“自力更生”、“乐观向上”等等。

这些话听起来很励志,但实际上并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

相反,它们可能会让农民忽视自身的权益和需求,或者让他们承受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我们认为,除了粮价什么都别涨,7.6亿中国农民不需要赞美,不需要廉价鸡汤。他们需要的是公平的市场机制,合理的收入分配,完善的社会保障,以及更多的尊重和关怀。

粮食市场的问题有哪些?

我国粮食市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供需失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消费约6亿吨粮食,占全球总消费量的近四分之一。

然而,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却受到了土地、水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根据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8亿吨;而同期1~12月,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同比增长18.1%。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净粮食进口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二是价格波动。中国的粮食价格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国际贸易、政策调控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粮食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损失和困惑。

2021年初,由于美国、巴西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受到干旱、病虫害等影响,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推高了国际粮价;而同期中国又遭遇了洪涝、寒潮、鼠灾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粮食减产,推高了国内粮价。

这使得中国的粮食进口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消费者的支出增加。

三是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的现象,如过度施肥、滥用农药、违法转基因等。这些现象导致了粮食品质和安全的下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信心。

这些问题是什么造成的呢?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结构性矛盾。中国的粮食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匹配,导致供需错位。

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中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健康意识也在改变。

这导致了人们对粮食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优质、多样、安全的粮食有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中国的粮食供给结构却没有跟上这一变化,仍然以低端、单一、低效的粮食为主。例如,中国的粮食种植结构中,稻谷、小麦、玉米占了90%以上,而其他粮食作物如大豆、高粱、燕麦等却很少种植。

这造成了中国在某些粮食品种上的供不应求,而在另一些粮食品种上的供过于求。二是制度性障碍。

中国的粮食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和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影响了粮食市场的有效运行和资源配置。

食价格形成机制还不够市场化,受到政府的过多干预和调控。

我国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护农民的种粮收益;但是这也导致了市场价格失真,农民种植结构失调,粮食库存积压等问题。

同时,粮食流通体系还不够开放和便利,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的影响。例如,中国实行了省级粮食自给自足的原则,限制了跨省流通和贸易;

但是这也导致了区域间的供需失衡,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外部性影响。中国的粮食市场还受到国际市场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作为一个净粮食进口国,我国对国际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例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贸易和物流受到严重影响,使得中国的粮食进口受到阻碍和延迟;而同年下半年出现的美中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对美国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的进口受到限制和报复。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家大气候区域,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非常脆弱。

2021年夏季出现了罕见的洪涝灾害,导致长江流域等主要粮食产区受到严重损失;而同年冬季出现了异常寒冷天气,导致北方地区等主要小麦产区受到冻害。

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坐视不管,也不能简单应对。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上防范这些问题。

一是优化粮食结构,适应消费需求。我们应该根据人口结构、城镇化水平、饮食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粮食种植结构,增加优质、多样、安全粮食的供给。

例如,我们可以适当减少低端、单一、低效粮食如稻谷、小麦、玉米等的种植面积,增加高端、多样、高效粮食如大豆、高粱、燕麦等的种植面积;

我们可以加强粮食品种改良和创新,提高粮食品质和安全水平;我们可以推广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保护土地水资源环境等。

二是完善粮食制度,促进市场运行。我们应该根据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化程度。

我们可以逐步放开粮食价格管制,取消或调整最低收购价政策;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

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合理调节市场供求和价格。

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统一和区域协调的原则,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增加市场开放度和便利度。

取消或放宽省级粮食自给自足的要求,鼓励跨省流通和贸易;消除或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壁垒,简化流通环节和手续;加强粮食物流设施建设,提高流通效率和质量。

三是加强粮食合作,应对外部挑战。我们应该根据国际合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强与主要粮食生产和消费国的沟通协调,建立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多边机构和平台,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战略和行动;

根据科学防范和适应变化的原则,加强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提高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和韧性。

加强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监测预测,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培育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抗旱抗涝抗病虫害等粮食品种;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灾害补偿和救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阅读:61
评论列表
  • 2023-10-11 00:23

    我们的农民兄弟。

八方镜

简介: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