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品小吏到一品宰相,揭秘唐朝清官狄仁杰:刚正不阿、勤政爱民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1-21 13:19:28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他的名字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清官,一位勤政爱民的父母官,更是一位忠于社稷的栋梁之才。他的故事跨越了唐朝的数十年,见证了朝代更迭和权力斗争的风云变幻。

然而,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初心。

他是如何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脱颖而出?又是如何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信任?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号祁溪,唐代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宰相、政治家。

狄仁杰一生刚直不阿,为官清廉,知人善任,政绩颇丰,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

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深得百姓敬爱和拥护,被后人尊称为“狄公”。

他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清官的典范之一。

——【·刚正不阿·】——

狄仁杰以其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在处理政务时,坚持原则,不屈不挠。

他敢于直面权贵的压迫,不受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扰,始终坚守正义和公平,坚决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长安大理寺丞,负责审判断罪之事。在狄仁杰上任之前,大理寺积压的旧案众多,监狱人满为患。

据《旧唐书》记载,狄仁杰在任期间,一年之内就审理了历年积压的旧案,共计审理1.7万人,且无一人诉冤,其公正与效率令人叹服。

然而,狄仁杰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不仅将旧案审理一清,还保证了新案的及时审理,其“平恕”之名远扬。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和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错砍了唐太宗陵寝上的柏树而被捕。依律法论罪,二人当被除名。

高宗对此事极为震怒,下令处死二人。然而,狄仁杰却力谏皇帝,认为二人“罪不应死”。在朝堂之上,高宗盛怒之下,众臣皆劝狄仁杰退下,但他却毫不退缩,坚持己见。

他向高宗陈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他进一步以张释之谏阻汉文帝因盗取高庙玉环而欲灭族之事为例,警示高宗:“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二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

狄仁杰的这番话最终打动了高宗,使他改变了主意,免除了权善才和范怀义的死罪。

狄仁杰作为一个从六品的小官,能够冒着生命危险与皇帝据理力争,展现了他果敢刚毅的性格和深明大义的智慧。

他的这次壮举不仅挽救了两位将军的生命,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公正。狄仁杰的清廉品质和刚正不阿的精神也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勤政爱民·】——

自从政以来,狄仁杰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任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将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赢得了百姓拥戴。

狄仁杰初任汴州判佐便被胥吏诬告,恰好当时的工部尚书阎立本(著名画家,后任宰相)正以河南道黜陟使身份对官员进行考核,在阎立本的公正审理下,狄仁杰不仅洗清了冤屈,更得到了举荐,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阎立本称赞其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在并州任上,狄仁杰执法严明,政平讼理,凡经手案件都能得到及时处理,且无滥冤之弊,赢得了同僚和百姓的极高赞誉。

狄仁杰在并州任职十余年,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老百姓为他修建了祠堂,年年祭祀,以为纪念。

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刺史。面对当地民族杂居、矛盾频发的状况,他采取了“抚和戎夏”的政策,使社会得以安宁。

同时,他注重革除积弊,减轻百姓负担,发展生产,使当地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百姓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纷纷立碑镌文,歌颂他的功德。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

当时,受越王案株连在监的有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余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并非本心,但为他们求情又恐有为叛逆者开脱的罪名。

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上书武则天请求特赦死囚,改杀为流,既安抚了百姓,又稳定了豫州的局势。

这批流放者前往丰州时途经宁州,当地百姓对他们说:“我狄使君活汝辈耶!”流放者与当地父老相携痛哭于碑下,设斋三日才去。到流放之地后,为狄仁杰立碑歌颂其功德。

长寿元年(692年),狄仁杰因受到构陷,被贬为彭泽县令。经过牢狱的摧残和贬黜的打击,他依然关心民间疾苦。

这一年,彭泽一带发生大旱灾荒,百姓靠食野菜、草根度日,人们惶恐不安。面对灾情,狄仁杰一面上疏朝廷,请求免去租税,一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并督促大家生产自救。

狄仁杰任彭泽县令数年间,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生产,贮粮防灾,同时还革新吏治,勤政爱民,深为当地人民所拥戴。百姓为了感谢他的大恩,自发行动起来,为他建了生祠。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破冀州后,又举兵南下进攻河北,朝廷急调狄仁杰任魏州刺史,组织力量防御。

狄仁杰改变了前任刺史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做法,而是将百姓“悉放归农亩”,继续让百姓安心从事生产,同时又整顿军备,加强军队训练。

“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后来契丹退兵,由于狄仁杰采取措施及时,没有放松农业生产,避免了因战争荒废生产、导致百姓饥饿的局面发生,魏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欲建造一尊大佛像。重任宰相的狄仁杰针对武则天的佞佛行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反对态度:“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往

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施舍无限。……况无官助,义无得成,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救之?”

他从对百姓盘剥、对国家税赋收入影响的角度,鞭辟入里地分析了佛寺和僧尼众多的诸多危害,又从历史上的为君之道入手,以南朝梁武帝、简文帝迷信佛法致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希望武则天能引以为戒。武则天听后,“乃罢其役”。

——【·唯才是举·】——

狄仁杰身为一朝宰相,为国举才是理所当然的事。他活跃在官场时秉着“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为国家推举了大量人才。

他的“荐贤为国非为私也”的举才目的,一方面为国家的强大提供了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也真正做到了“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收获了好人缘和好名声。

他举荐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李楷固等人,都是唐朝中兴时期的名臣。

狄仁杰对人才的举荐,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狄仁杰从国家利益出发,举荐人才时不谋私、不谋利,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深远的眼光。

例如对李楷固的举荐。李楷固原本是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手下的部将,李尽忠和孙万荣谋反时,李楷固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多次打退朝廷军。

李、孙二人死后,李楷固投降武周。因为李楷固曾经屡胜周军,朝廷大臣建议杀掉。狄仁杰却认为:“楷固等并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必能感恩效节。

又奏请授其官爵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所用矣”。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李楷固,狄仁杰却在奏折中对他多番称许,终于被武则天采纳。

后来李楷固很快带兵平定了契丹的叛乱。凯旋之时,武则天封他为燕国公,并赐姓武,授左玉钤卫大将军。在庆功宴上,武则天将此功劳都归于狄仁杰。

狄仁杰谦虚地说:“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狄仁杰敢于举荐降将,且不计功、不图名,充分体现了他的开阔胸襟和一心为国的豁达。

其二,狄仁杰在举荐人才时,真正做到了“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狄仁杰对人才的举荐,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顾其他。

例如他对狄光嗣的举荐。狄光嗣是狄仁杰的儿子,当武则天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就推荐了狄光嗣。一般爱惜名节的大臣若遇到此事,为了避嫌,肯定不会直接举荐自己的亲生儿子或者至少让其他人开口举荐。

狄光嗣拜地官员外郎,莅事称职,武则天喜而言曰:“祁奚内举,果得其人。”如果说对狄光嗣的举荐做到了“内举不避亲”,那么狄仁杰对霍献可的举荐就体现了“外举不避仇”的原则。

垂拱四年(688年),58岁的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一路风波劳累,重病缠身,到了汴州终于支撑不住,想要停留半日看病。

哪料到开封县令霍献可为表忠心,不仅不接纳狄仁杰,还派手下驱赶,当天就把狄仁杰赶出了汴州。

狄仁杰复宰相位之后,有一次武则天需要从御史中挑选一人担任中丞,狄仁杰却不计前嫌举荐了霍献可。

——【·忠于社稷·】——

圣历元年(698年),对武则天继位者的争夺空前激烈。

以武承嗣、武三思为代表的诸武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而支持李唐皇室的朝臣则通过各种途径阻止诸武的企图,劝告武则天接回庐陵王李显。

狄仁杰每次都从容奏对,无不以子母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他以母子之情感化了在立武氏还是立李氏为继承人之间摇摆不定的武则天,站在母亲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一次,狄仁杰机智地问武则天:“姑侄与母子孰亲?”说如果立儿子,那么百年之后您能配享太庙,并且千秋万世继承无穷;若立侄子,则还没有听说哪个天子把自己的姑姑放在宗庙祭祀的。

狄仁杰的言论使武则天的态度逐渐倾向于自己的儿子。在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朝臣们的努力下,武则天迎回了庐陵王李显并立为太子,彻底挫败了诸武夺位的企图。

圣历元年(698年)九月十五日,李显回到洛阳半年后,被再次册立为皇太子,这也是恢复李唐王朝的前提。

狄仁杰去世5年后,神龙元年(705年),其门下桃李张柬之、敬晖、袁恕己、桓彦范及姚崇等趁武则天病重卧床之际,联合李唐宗室力量,发动长生院之变,迫使武则天传位,重新恢复了李唐政权。

狄仁杰始终以“唐室旧臣”自处,不遗余力为匡复李唐政权的努力,令武则天心服,并发出这样的慨叹:“卿非朕之臣,是唐社稷之臣!”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认同,本质上在于对其以忠事君、心系社稷的认同。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

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辟,追赠狄仁杰为司空。

景龙四年(710年),唐睿宗继位,追封狄仁杰为梁国公。

0 阅读:8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