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和合神形象转变为和合二仙

乐乐包包 2024-05-02 22:12:55

古书有云:“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意在表达和合二仙对新人婚后百年好合的庇佑。人们普遍期望和合二仙能为未来的婚姻家庭带来美满的祝福。

在中国传统的民俗信仰中,最初的和合神并非和合二仙,而是一位名为万回的高僧。他出生于河南,俗姓张。据传,万回并不聪慧,甚至有些愚昧无知。父母无计可施,曾带他四处求医,却始终未能治愈。无奈之下,他们只得像对待家中的牲畜一样,将万回养在家中。在父母的照料下,万回过着平静的生活。家中还有一位兄长,二十多岁时便被征召入伍,从此音信杳无。每当家中老母念及远在边疆的儿子,总是泪流满面。万回虽情感不丰富,但看到家人的悲伤,心中也不免感到痛楚。

一日,万回看到家人因思念兄长而哭泣,心中不安,便询问母亲是否因思念兄长而悲伤。母亲惊讶于万回突然的清醒和理解力,点头确认。万回随即请求母亲准备干粮和行囊,表示要去探望在外的兄长。

第二天,万回早早出发,未进早餐便带着行囊踏上了寻兄之路。日落时分,他返回家中,向父母报告兄长安好,并带回了一封书信。家人传阅后,发现书信确实出自多年未归的儿子之手,心中既惊讶又感动。边疆距离家乡万里之遥,而万回却能日行万里,展现出非凡的神力。从此,人们不再小看万回,而是对他充满敬畏。因为他一日之内能往返万里,故得名“万回”。

万回便是最初的和合神。和合二字,寓意团圆和睦,和谐圆满,后人以此象征家人团聚。和合神象征着家庭吉祥,自唐朝以来,深受人们的信奉。万回以其团圆之力,减轻了人们因分离而生的伤痛。

宋朝时期,人们在腊月祭祀万回,烧香祭拜,准备香案和供品,并挂上万回的画像。画像中的万回面带微笑,身着绿装,手持器物,显得和蔼可亲。然而,到了明朝,这种风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和合神的形象。

明清时期,和合神的形象转

变为和合二仙,由单一神灵演变为两位神灵的组合,更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的寄托。清朝文人所著的一部书中提到,和合二仙的两位神职更符合民心,而万回作为单一的神灵,无法直接体现人们内心的祈愿。和与合,都代表着双方的愿望,和谐与合好需要双方的情感才能完美展现。因此,人们更愿意将和合神分为两位。

在和合神的演变过程中,万回的形象逐渐被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所取代。寒山与拾得均为唐朝的和尚,以智慧和德行著称。

寒山,又名寒山子、贫子,是一位名声

显赫的隐士,常年隐居于天台山的山洞中。关于寒山子的身世,人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行为古怪,常被视为疯癫。有时,人们会看到他在寺院门前或空旷之地发呆,甚至对着天空怒骂。尽管有些僧人因不满他的行为而驱逐他,寒山子却总能以大笑应对,不以为意。这便是和合二仙中的寒山和尚。

拾得的身世同样神秘。他是一名弃儿,被天台山的和尚在山路上偶然发现并带回寺院。因在路边拾得,故得名拾得。长大后的拾得珍惜这段因缘,不以为耻。起初,他在寺院中做些杂务。

在寺院中,拾得偶然结识了寒山,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朋友,感情日益深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如同兄弟般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两人才华横溢,喜欢诗歌唱和,后世流传有他们的诗集《寒山子诗集》(附拾得集)。寒山与拾得被认为是文殊与普贤菩萨的转世,深受民众崇拜。

寒山与拾得之所以受到民众的欢迎和崇拜,还因为他们的出现,使得和合神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具体地体现了其神职。他们不仅象征着家庭的和谐,更代表了婚姻的和合。人们对婚姻幸福的追求,以及对婚姻和谐与合好的重视,深深植根于民间。这源于一段关于寒山与拾得的故事。

寒山与拾得年轻时便已相识,关系密切。然而,他们偶然发现,自己几乎同时爱上了一位邻近的姑娘。寒山性格内向,不敢向姑娘表白。拾得则不知寒山的心意,大胆向姑娘示爱。姑娘接受了拾得,两人结婚时,寒山感到难以接受,愤然离家出走,前往苏州,在枫桥之地削发为僧,并建庙立寺。拾得得知寒山出走的原因后,深感愧疚。

于是,拾得放弃了那位姑娘,去寻找寒山。终于在苏州找到了寒山,并在枫桥下采下盛开的荷花,作为歉意的象征。寒山得知拾得来访,心中欢喜。他准备了两个食盒,热情迎接拾得,并决定共同主持寺庙,不再涉足尘世。他们共同主持的寺庙,就是今天著名的“苏州城外寒山寺”。两人团圆时的荷花与食盒,被民间借谐音称为“和合”。

和合二仙的故事,使人们更加珍惜婚姻家庭的和谐与合好。古书所言:“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正是对和合二仙护佑新人婚后百年好合的期望。人们纷纷祈求寒山与拾得为后世婚姻家庭的美满祈福。在婚姻中,和合神的形象被绘成画像,挂在新婚洞房中,象征着喜庆与吉祥。

0 阅读:1

乐乐包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