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连杀张梁张宝平定黄巾之乱,为何不奉汉灵帝遗命除掉董卓?

江樵品史啊 2024-12-11 17:41:35

要不要除掉董卓?这个问题,曾让皇甫嵩感到十分棘手。

189年,汉灵帝病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部队交给皇甫嵩统领。可董卓不肯奉命。

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劝皇甫嵩,董卓受诏本应放弃军队,却抗命不遵。这人,迟早会成为大汉的祸害,也会成为皇甫家的敌人,不如先下手为强,以抗旨不遵为由,讨伐董卓这个罪臣。

但皇甫嵩认为自己以朝臣身份处置朝臣,不合大汉法理。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处置董卓。可昏庸无能的朝廷竟然发动的是精神攻击:下诏责备董卓。

......

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也是一位悲剧的理想主义者。

他一生南征北战,一心致力于匡扶汉室。

他军功卓著。夜袭张梁,围歼张宝,凭着一己之力将黄巾军三大领袖干掉了两个。此后还率兵平定凉州之乱。凭借赫赫战功,为大汉续命三十多年。

他一心为公。不置亲信下士,门无留客,刚直不阿,不参与党锢,还谏言赦免。称得上是忧国扶民、德布天下。

既然心系汉室,且有汉灵帝诏令在前,为何皇甫嵩还想着走程序讨伐董卓?

他可能不太清楚,此时朝廷内部发生着剧变:忠于汉灵帝的蹇硕等人已经被清除,外戚、大将军何进在袁绍的怂恿下猪油蒙心只想着杀光宦官独掌朝政。

混乱之中,董卓正蠢蠢欲动,潘多拉魔盒眼看将被打开。

此时的皇甫嵩,手握重兵,在朝堂上颇具影响。他为何不愿站出来,除掉董卓,制约何进,佐助汉协帝,成为周公一般的辅政良臣?

皇甫嵩

若从军事实力来进行比较,会发现皇甫嵩在军队规模及实力上其实并不占优。也就是说皇甫嵩若贸然攻打,可能还不见得能赢。

当然,也不是说皇甫嵩没有优势。皇甫嵩的业务水平要高过董卓。

毕竟皇甫嵩是将门之后,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父亲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所以如何行军布阵,皇甫嵩是耳濡目染,极为熟悉。

董卓则是靠在边境与胡人作战起家的,他武力值很高,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可以说是纯靠勇猛杀出来的战将。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在剿灭黄巾军时的表现截然不同:

184年八月,董卓接替此前汉军主帅卢植,率军围攻张角据守的广宗县,久攻不下,只得转而率主力北上攻打张宝据守的下曲阳县,结果围攻两月多还是打不下来。事后董卓因攻黄巾不利而召回,减死罪一等。

当年十月,皇甫嵩接董卓的手,在广宗与张梁军大战,大破黄巾军,斩杀张梁,斩首三万级,投河而死的有五万多人。十一月,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攻克下曲阳,杀死张角弟张宝,俘杀十余万人。

同样是打张梁张宝,董卓久攻不下,皇甫嵩却大获全胜。

虽然能力有所不同,但是也不能说皇甫嵩就一定能吊打董卓。

还需考虑双方所率军队战斗力的强弱。

擅长骑射的董卓

其实黄巾军降军是个很好的扩军来源。一些有心之人如曹操、刘备、陶谦等,都将投降的黄巾军收为部曲。但皇甫嵩却在杀死张宝后将投降黄巾军统统杀掉,用十万人的尸骨筑成了京观。可见他并没有刻意培养部曲。

此外汉灵帝也没给皇甫嵩多少发展自身势力机会。皇甫嵩在河北获得大捷后,朝廷马上就将他调往关中,途中宦官又诬陷导致他被贬官。

虽然他手下军队规模可观:

时左将军皇甫高将兵三万屯扶风。

但这些军队中有很大部分只是暂时归他指挥而已。

但董卓手下是实打实的私人部曲,从他在凉州时就一直跟随,关系是相当铁:

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上书言:“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

为何汉灵帝在死前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要求其将手下军队转给皇甫嵩?就是想在打散皇甫嵩部曲之后,再将董卓的部曲也打散,这样天下再无大规模武装集团,东汉朝廷就能高枕无忧了。

但董卓的服从性可没皇甫嵩这么高,他为自己辩解死活不交出兵权:

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董卓手下部曲有数万,这些西凉铁骑战斗力可跟那些农民黄巾军不一样,规模也远比皇甫嵩的部曲大。

皇甫嵩要带着临时拼凑磨合都成问题的军队,去打董卓强悍的私人部曲,这个难度不是一般大。

搞不好皇甫嵩就会陷进去,难以全身而退。

西凉铁骑

另外,还要结合皇甫嵩的性格看。皇甫嵩是个儒将,属于正直的士族,有极强的原则性。

这种品性,也是家传的。

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度辽将军皇甫棱之孙,与张奂、段颎合称“凉州三明”。

张奂,就是董卓最初的靠山。张奂曾任大司农、太常卿,因看不惯宦官结党营私,便辞官归乡,授课著书。

皇甫规也是这样的儒学家,开设学馆十四年,以《诗》《易》教授门徒。

而皇甫嵩的后代,则完全转型。皇甫嵩的孙子皇甫谧是医学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被誉为“针灸鼻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等书。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嵩本人也喜欢文学,少年时便有文武志,不仅熟习弓马,还喜爱诗书,堪称儒将。

他极其谨慎,不置亲信下士,门无留客,也就是说府上除了端茶送水的仆人外,门客啥的什么都没有。

他刚直不阿,不仅不参加党锢,还上书朝廷建议赦免那些士人。

由此可见,皇甫嵩是深受儒学影响,不谄媚宦官,也不发展自身势力。他公忠体国、谨小慎微,一心想做个匡扶汉室的良将纯臣。

既然如此,他又怎么会违背大汉的律法,为了自身利益而擅自出兵去攻击另一个朝臣呢?

老将皇甫嵩

当然这个事还可以往深一层考虑:

即便皇甫嵩能够在军事层面打败董卓,但在朝廷这个层面,他也根本无法善后。

189年,汉灵帝突然暴病而亡。汉灵帝一死,局势就彻底改变了。

汉灵帝临死前委托蹇硕拥立刘协为帝。可蹇硕后来败给了外戚大将军何进,刘辩被立为汉协帝。

紧接着士族领袖袁绍出场。袁绍为了能掌权,设了一个借刀杀人之局:劝说何进干掉宦官势力,这样就能够独揽大权。何进相信了何进,最后被宦官所杀。

而袁绍在何进、宦官两败俱伤之时,建议何进调董卓带兵进洛阳,给宦官们施加压力。

但恐吓宦官,调皇甫嵩都行,犯得着调一个戍边将领吗?这种大炮打蚊子的行为,显然另有所图:

董卓曾经蒙受袁家恩惠,曾被袁绍的叔父、司徒袁隗征为掾吏。按计划,董卓是要率兵去帮袁家人的。

所以当何进和宦官们被杀,汉协帝被找到后,董卓并没有接受朝臣的意见退兵。

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卻兵之有!”遂俱入城。

袁氏打算在何进、宦官鱼死网破之后,再让门生故吏董卓带兵到洛阳清场,树立袁氏在朝堂的绝对权威。

这便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心中的野望。

只可惜董卓这个反骨仔,并没有听老领导袁隗的话,却反戈一击自己做了老大。

......

皇甫嵩作为军人世家,在朝堂上长期被宦官们排挤,没有什么话语权。这也就意味着皇甫嵩缺乏足够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假如他击败董卓然后到洛阳勤王,其结果可能和董卓差不太多:要么被袁绍排挤出局,要么被袁绍以讨贼的名义号召各地势力群起而攻之。

这也注定了皇甫嵩、董卓工具人的本质,他们其实都出不了头。只是董卓不甘受人摆布,奋起一搏罢了。

如果在董卓还没进洛阳前,皇甫嵩就将董卓给处理了,接下来袁绍将会怎样整死他?

妄图拱火的袁绍

当然除此之外,汉灵帝的布局也存在颇多疑问:皇甫嵩和董卓有旧仇,若要董卓移交军队,交给谁不好,非要交给皇甫嵩?

并且就仅凭死前一道没有任何约束性的诏书,其解释权都归下一任汉协帝所有,就真能够让董卓交出兵权?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这肯定不能归因于汉灵帝老糊涂了。其实汉灵帝一点都不糊涂,他在驱虎吞狼。

皇甫嵩和董卓的梁子结得极深。

188年,凉州叛军围攻陈仓县城。朝廷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两万人救援陈仓。

这场战役中,董卓表现得极不正常。

“卓欲速进赴陈仓,嵩不听。”“贼众疲敝,果自解去。(皇甫)嵩进兵击之。(董)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

一开始,董卓建议皇甫嵩赶紧将部队带到陈仓帮助守城就完事。可在叛军围城不下退走之际,董卓又阻止皇甫嵩追击。

如果真按照董卓的建议,叛军肯定全身而退。

为何如此呢?很可能董卓为了养寇自重。当年董卓连黄巾军都打不赢,而和这些凉州老乡组成的凶悍叛军作战却屡战屡胜,这本就不合常理。这次他又想放叛军一马。搞不好董卓和这些叛军就是一伙的。

不久之前,朝廷曾经想征董卓为少府,让其脱离部曲。

而叛军这次进攻,很可能就为显示董卓重要性,让朝廷放弃将之调离的想法。最后朝廷让步允许董卓留下,但对董卓还是很不放心:

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

实在的皇甫嵩可不惯着叛军,他是真下手了:

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

皇甫嵩让董卓负责殿后,自己率军追击,连战连胜,斩首万余级,叛军首领王国逃走后不久病死。

凉州叛军就这样被轻松灭了。

但王国这帮人可是董卓贼喊捉贼,借以拥兵自重的理由啊。董卓如何不对皇甫嵩恨得咬牙切齿?

对他们之间的矛盾,汉灵帝肯定有所了解。

此前汉灵帝多次下诏让董卓放弃兵权,董卓都不遵从。这次下诏让董卓把部曲交给仇敌皇甫嵩,董卓就会听吗?

显然不会。

但董卓不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肯定会引发皇甫嵩的不满。

一个要,一个不给,接下来两人是不是就打起来了?

而汉灵帝是不是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让两大军界巨头斗得两败俱伤?年幼的汉献帝刘协的皇位,是不是就能够坐稳了?

而皇甫嵩的儿子劝告,若皇甫嵩听了,就正中汉灵帝的这个“驱虎吞狼”之计,皇甫嵩董卓就会自相残杀起来。

原来周处除三害,最后一害竟是他自己。

董卓乱政

皇甫嵩给儿子的回答很正式:

专命虽罪,专诛亦有责也。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裁之。

皇甫嵩认为,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他因此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

那么皇甫嵩的奏章是到了谁的手上?

当时袁隗升任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录尚书事,共同执掌朝政。

在何进眼中,董卓是戍边地头蛇,皇甫嵩是士族白莲花,两人都跟他八竿子打不着,爱咋咋地。

可见,答复皇甫嵩的,必是袁隗。

因此袁隗以汉协帝的名义,将董卓责备一番完事。

帝让卓。

保护董卓,不出岔子,就能确保其计划能够继续顺利实施。

皇甫嵩本最有可能阻止这一切。但关键时刻他出于自保的考虑,放弃了对理想的坚持,选择了走程序。

一场惊天巨变,由此便不可避免。

账号在全平台的统一名称:江樵品史,小编欢迎大家的到来。

0 阅读:123
江樵品史啊

江樵品史啊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