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暮年,国力衰退,东北的后金政权却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日益强大。他们英勇善战,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一路过关斩将,迅速逼近了明朝的东北门户——山海关。
就在这危难时刻,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出镇山海关。他以一万守军,成功击退了努尔哈赤的13万大军,努尔哈赤本人也受了伤,不久忧愤而死。一年后,皇太极为了替父亲报仇,再次围攻宁远、锦州,却依然损兵折将,溃逃而归。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风丧胆。
然而,崇祯二年十月,皇太极又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急驰300余里,回援北京。崇祯皇帝把全部的勤王军交给他指挥,以9000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终于击退后金军,保住了京师。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国之长城,竟然被崇祯皇帝杀了,实在令人费解!一种说法是,袁崇焕在广渠门外与后金军厮杀之时,引起了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贵的极度不满,他们纷纷向皇帝告状,袁崇焕听任敌人劫掠焚烧民舍,致使这些中贵的庄园和田舍被敌人蹂躏殆尽。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理由!但更可悲的是,崇祯皇帝竟然听信了这些人的无稽之谈,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了!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皇太极使用了反间计,让崇祯皇帝相信袁崇焕与满人有密约,崇祯皇帝中计,以为袁崇焕谋反。崇祯三年(1630年),经过半年多的审判,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被处死在北京甘石桥。
行刑前,袁崇焕留下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可叹,历史总是看起来是这么谬误,令人无法想象,为什么在关键时刻总是发生类似的悲剧。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他实在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位。他采取一系列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当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北京城破,自缢于煤山上。
袁崇焕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动荡的时代,即使是最忠诚的将领,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名字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