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本该是阖家欢乐、享受美食的时刻,可不少农村家庭却面临着年货带来的糟心事。近日,记者深入多地农村走访调查,发现走亲访友后,大量年货被闲置在家,宝宝根本不吃,最终只能无奈丢弃。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年货中还混入了不少假冒伪劣商品。这背后,究竟是商家唯利是图的赚钱手段,还是中国式走亲访友时盲目爱面子的心态在作祟?
在 [具体农村村庄名称],村民赵大娘满脸无奈地看着堆满屋子一角的年货礼盒,欲哭无泪:“过年亲戚来家里,带了这么多东西,什么饼干、牛奶、保健品,可我们家宝宝挑食得很,这些东西他看都不看一眼。放着放着,好多都过期了,只能扔掉,太可惜了。” 赵大娘还透露,自己去亲戚家拜年时,为了面子,也会买价格不菲的年货礼盒,即便心里清楚这些东西可能不太实用。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这并非个例。隔壁村的孙大哥也诉苦道:“春节收到的年货礼盒有好几个,打开一看,有些食品的味道和包装都不对劲,像是买到假货了。本想着过年喜庆,也没去找商家理论,只能自认倒霉。”
春节期间,农村集市和小卖部的年货销售异常火爆。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类年货礼盒堆积如山,包装精美,但仔细观察,部分商品的商标模糊、印刷粗糙。为了吸引顾客,商家纷纷打出 “买一送一”“满减优惠” 等促销标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小卖部老板悄悄告诉记者:“春节这段时间,年货的销量确实高,有些进货渠道不太正规的商家,就会趁机混入一些假货,利润能翻好几倍。”
专家指出,中国式走亲访友时,人们过于注重礼品的外在价值和面子,往往忽视了实际需求和商品质量。这种爱面子的传统观念,让商家有机可乘,通过豪华包装、虚假宣传和促销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高价低质甚至假冒伪劣的商品,从而导致过度消费和资源浪费。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农村地区也开始出现抵制年货浪费和假货的行动。[具体农村地区] 的村民自发组织了 “年货互助” 活动,大家将多余的年货集中起来,互相交换或捐赠给有需要的家庭。同时,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村年货市场的检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
在消费观念转变上,农村的年轻一代也开始发挥作用。[具体村庄] 的 95 后小李说:“我现在拜年,都不怎么买那些传统的年货礼盒了,要么给长辈发红包,让他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要么就送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像保暖衣物、厨房用具之类的,既不浪费,也不用担心买到假货。”
面对农村年货浪费和假货泛滥的问题,我们必须多方共同努力。消费者要增强理性消费和辨别假货的意识,不盲目跟风;商家要坚守诚信经营底线,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净化农村年货市场;社会各界也要倡导文明、健康的拜年方式,摒弃过度爱面子的陋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春节的年货真正成为传递亲情和温暖的载体,而不是浪费和烦恼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