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尼克松二次访华,得知周总理已经去世,他什么反应?

又绿评历史 2024-02-26 18:59: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时,去了很多个地方。周总理不仅亲自在机场迎接他,而且陪同他前往上海、杭州等地。

下了谈判桌,周总理礼数周到、不卑不亢地招待了尼克松一行。

虽然他们只相处了短短几天,但给尼克松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年后,他第二次访华,早已物是人非,不再是周总理接待。

听闻周总理离世的噩耗,他有什么反应?

以礼相待

1972年2月下旬,整个杭州格外忙碌。相关人员把机场路两旁的元宝树全挖了,换上了市树樟树。

机场两边悬挂着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国旗,一夜之间,机场路发生了很大变化。

市民们则忙着清理大街上,四处张贴的“打倒美帝国主义”标语。

并且,中小学生在26日时,不能回家吃午饭,只能带干粮到学校解决。

看着这阵势,杭州要来大人物。

没错,26日当天中午,尼克松在周总理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杭州访问。他们一边游玩,一边暗中谈判。

当时,反帝口号深入人心,一些人思想还未转过弯,对尼克松有一定的介怀,不愿意拿出热情服务对方。

比如宾馆的服务员,拒绝为他擦皮鞋。

周总理何尝不知道大家的想法,给他们做了思想工作,说尼克松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为其服务就是为主席的外交路线服务,一样很光荣。

众人一听转变了态度,高兴的接受了任务。

事实上,尼克松访华之前,中美关系敏感且紧张。我方该以哪种态度接待他们一行,令有关部门的同志很头疼。

这时,周总理站了出来,选定叶帅等人成立接待组,指出接待工作要以礼相待、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我国是礼仪之邦,有客人来访必定要展现出应有的礼节和气度。

不过,他也强调任何事情不能触犯到我国的主权,因为中方是主权国家。

有了周总理的指示,各部门的工作知道了大方向,做起事情来更容易一些。

不仅如此,他不顾身体情况,亲自检查了接待现场的安保情况。

尼克松抵达北京的当天,我方设宴招待。他端起酒杯,一个一个向美国代表敬酒。

从表面上看,作为东道主,周总理的举动很正常。可很多人不知道,此时他的身体不允许这么做。

他已经出现尿血症状,医生叮嘱过要控制酒量。

但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破了例,冒着极大的风险展示中方的态度和诚意。

周总理的这种精神,令知情人非常动容。

他向尼克松等人表达了友好之意,也获得了回应。

1972年2月23日,他前往上海,和尼克松等人一起参加上海工业展览会。

尼克松一行先到目的地,不知道他如何周总理的右手受过伤,于是等总理一来,便走上前去帮助其脱大衣。

这一幕被在场的记者记录下来,并报道了出去,引起了全世界的热议。

高傲的美国总统竟然帮中国领导人脱大衣,着实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和震惊。也有人意识到,中美之间的关系,或许要变了。

此次尼克松访华,我国送了不少礼物,他同样回赠了一些。

当然,他和总理相处的几天时间里,不全是其乐融融,也有剑拔弩张的时候。

强硬的一面

1972年尼克松访华,周总理要求各方以礼相待,同时不亢不卑,表现出了一个大国应有的待客之道。

他以其独特的礼仪接待了美国代表团,使这次访问成为美中关系史上的一桩美谈。

但到了谈判桌上,在关于主权等问题上,总理不再那么和善,向美方代表展示了强硬的一面。

由于毛主席身体不好,所以主要是由周总理等人负责接待尼克松一行,包括与他们谈判。

谈话开始后,总理率先阐明了在台湾问题等上的立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政府,解放台湾省是我方内政,美军必须要从岛上撤离。

言外之意,美国不能插手台湾问题,更不能在岛上有驻军,否则就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

美国妄想同时要“鱼和熊掌”,一边想缓和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一边又不愿意放弃用台湾问题来掣肘大陆的美梦。

于是,基辛格回答称美方不能“背弃朋友”,绝不会与台“断交”,也不会放弃对台的所谓的“义务”。

美方打的什么算盘,周总理一清二楚,严肃地重申了台湾省是中方的领土,台湾问题属于我方内政。

他表态说若有什么原因使美国不能放弃中国台湾省,那也是美方一手导致的,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企图继续孤立、封锁大陆。

他态度非常强硬和坚决,超出了尼克松和基辛格的预料。

他们不想因此而让之前的努力白费,基辛格不再那么强势,宣称台湾问题是尼克松第二个任期内希望能彻底解决的难题。

见状,总理的语气随之缓和,表示美方不想失去的,只是腐朽的“老友”。假如22年前美国不派军舰干涉台湾问题,中美关系不会是现在这样。

既然美国想开始这段“新关系”,肯定要改变与台当局的关系。

周总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立场坚定。他的一些观点,尼克松表示赞同。

《上海公报》发表之前,中美双方同样进行了一番唇枪舌剑。总理等人再次强调其他国家没有权利干涉台湾问题,中方反对任何企图制造所谓“一中一台”的行为,美军必须撤离中国境内,“一个中国原则”不容破坏。

他据理力争,费了很大功夫,终于说服了尼克松妥协。

尼克松见识到了周总理的外交智慧、谈判才能,也感受到了他的沉着、优雅和魅力,丝毫没有架子。

他没想到再来中国时,周总理已经与世长辞。

总理辞世,各方的反应

尼克松第一次访华,与周总理接触后对其印象深刻,而且对总理充满了敬意,谁知1976年再来到中国时,对方离世了。他的反应,令人意外。

虽然被医生确诊得了膀胱癌,可周总理没有因病而减少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相反,他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事情。

身体得不到休息,他的病情快速恶化,依然坚持接见外宾、处理各种政务。

哪怕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带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牵挂、不舍,永远离开了。

噩耗传出,全国上下悲痛不已,非常不舍得这位人民的好总理,这就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景象。

一个多月后,尼克松第二次来华,接待他的人变成了华国锋。

短短四年,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美国总统,周总理也离开了。

他感慨不已,向中方提出想给总理扫墓,祭奠老友。但他被告知总理去世后没有立墓碑,因为其骨灰撒在了祖国的山川河流。他十分震惊,对周总理的敬意又多了几分。

紧接着,尼克松表示想见见总理的妻子邓颖超。经我方安排,两人见面了。他回忆了与总理的交往,也表达了对总理的深深怀念。

二人的谈话,令大家想起了敬爱的总理,忍不住哽咽、流泪。

其实,周总理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威望,在国际上亦是如此。他负责了20多年的外交工作,同多个领导人会谈过,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情谊。

他离世时,恰逢金日成眼睛要做手术。

听闻消息,金日成直接将手术延期。因为他没有办法不流泪,多次眼含泪水,而眼泪容易让手术后的眼睛感染。

除此之外,他命人在朝鲜建立了周总理的铜像,以此来纪念对方。铜像在咸津兴南化肥厂落成后,他又邀请邓颖超一起参加相关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朝鲜境内只有周总理铜像这么一座外国人铜像,可见他在金日成和该国心中的地位。

西哈努克夫妇,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周总理。

1979年1月6日,夫妻俩再次来到北京。当安顿好一切后,西哈努克的妻子在书架上设立了总理的牌位,每天都要在这面前点燃香烛,摆上鲜花。

书架其他地方,则摆满了缅怀周总理的各种文章。

联合国更是创造历史,在周总理辞世后降半旗,表示哀悼。

尼克松撰写回忆录时,数次提到了周总理,包括他留给自己的印象等。

不只是尼克松对周总理赞赏有加,几乎和他交往过的国家领导人都对其评价颇高,被他“征服”。

他们的看法,体现出了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世人敬佩、爱戴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纪念周总理:外国政要视野中的周恩来 中国军视网 2018-03-03

我为中央领导会见外宾做速记 《纵横》杂志 2019-01-24

亲历者披露尼克松访华秘闻:周总理尿血坚持敬酒 中国新闻网 2012-03-22   

头号敌人怎成贵客 46年前神秘大人物的杭州21小时 浙江日报 2018-02-26

50年前的那天,尼克松主动帮周恩来总理脱去大衣……3位“融冰之行”亲历者回忆上海往事 解放日报 2022-03-01

周总理与美国对话的智慧 刊授党校 2018-12-27

2 阅读:575

又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