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外传读后感之48:王夫之说泰卦的阴阳从不分离

叶还生说文化 2024-04-14 01:56:07

是故泰之下乾而上坤也,坤返其舍,而乾即其位也。

因此,《泰》卦的下卦为乾,而上卦为坤,一上一下不在其本位,都要各回其本位,就是坤回家,乾也回家。

这也叫,本乎天乾亲上,本乎地者亲下,也就是人们口中说的尘归尘,土归土,各归其本位。这就是泰卦。

坤之阴有一未离乎下,则乾之阳且迟一舍而不得以来。乾之阳有一尚滞乎上,则坤之阴且间一舍而不得以往。

阴阳是相对的,在泰卦中也上下是相应的。

如果上边坤卦的阴气,哪怕还有一点点在离天之上,没有完全回到下位,那么下边乾卦的阳气,也就不会离开坤的家,也会迟缓着,等待着阴气一同前进,并归位。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下卦,乾的阳气如果还有一丝尚停滞在下边,那么上卦的坤的阴气,也会间隔了一步,而无法前往下位。

往者往而之下,来者来而之上,则天地之位,仍高卑秩然而无所杂也。

乾卦的上位就是往,往是从下往上走。

坤卦的下位就是来,来是从上来到下。

这一来一往,就是天地规则,这个规则是由天高地卑的秩序决定的,这是天地的性,从来不会变的混乱。

就像一个人,什么样心性,就是什么样的脾气,什么样的脾气,就是什么样的行为,导致什么样的因果。

所以,人一生下来就丢掉了先天的善,只好一辈子修行,来寻找善良,可惜有人的明白了,有的人不明白,终其一生没有找到天地和自己的位置。

这是不知道人的心中就是天地呀!

若是,则天地之方交,其象动而未宁,何以谓之泰乎?

有意思的是,天地一直处于不安宁的状态中,尤其是天地上下相交,你来我往,各成一片天地,这就能看到天地的动荡,根本就是不安宁的。

天地相交是不安宁的,为什么又叫泰卦呢?

则释之曰:苟欲求其不动者以为泰,是终古而无一日也。且道行于乾坤之全,而其用必以人为依。

对此我们解释如下:

如果我们把泰卦当成真正的安宁,绝对的安宁,那么,我们是找不到这一天的。

比如,日月不转,天地还有吗?

地球不转,寒暑还相推吗?

孔子老先生说,静也不是绝对的静,静也要微微地动,动也是不断的退。

这叫: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就是说,动是不动,不动是动,这是一个全息的宇宙。

就像人身上的细胞一样,你看不出它们的动,可是大部分的细胞,经过三个月就已经是重新换了一个遍了。

既然我们定义为,道是为人所用的。

那么人就必须按照“道”,去修行,去实践,去为人造福。

离开人的泰卦之道,就不能称其为道。

夫阴阳各六,圜转出入以为上下,而可见者六,不可见者六。

道分阴阳,阴阳一动就是三,这就是三才。

三才就是天地人,天地人一分阴阳,也就有了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就是卦的六个爻,它们循环转动,出入上下,就是说的圣人立象以尽意,这个象就是说六个阶段是可见的,另外六个阶段是不可见的。

就象乾卦的背后是坤卦,泰卦的背后是否卦。

当我们看乾卦时,只能看到乾卦;当我们看到泰卦时,只能看到泰卦。

如果你用眼看,只能看到一面;如果你用心看,就会看到全部。

可见之上,与不可见之下而相际;可见之下,与不可见之上而相际。

可是,这个可见与不可见,也是阴阳相转的,就象我们看天上的太阳,白天看太阳,我们没有夜晚;夜晚看太阳,我们没有白天;可是白天和夜晚是被晨昏想连在一起的。

天地本圆,日月一直在,这是以人道的行为,所做的划分,只是为了说明,道在人身上的用处而已。

当泰之世,其可见者,乾下坤上也;不可见者,坤下乾上也。

而泰卦所代表的时点与空间,我们能看到的象就是,乾在下,坤在上。

而我们看不到的部分,则是阴阳相对,产生出来的,坤在下,乾在上。

其实就是泰卦的错卦。

错就是,一个对,一个不对的阴阳转换。

不过,我们要知道,在易经里没有对与不对,对有对的度,不对有不对的法。

前乎此者为损,后乎此者为恒。损先难而恒杂。其可见之炳然,显往来之极盛者,莫若泰焉。

按照十二消息卦,泰卦之前是临卦,泰卦之后是大壮卦。

而泰卦本身也是一个圆,以虞翻的卦变说,泰卦这一环节包含了十个卦,分别的“泰→恒→井→盅→丰→既济→贲→归妹→节→损→”

所以,按泰卦是一个圆来说,在泰卦之前是损卦,泰卦之后是恒卦。

损卦代表着先难后易,而恒卦则代表着混杂不清,但决不能怕麻烦,要一以贯之的回归先天的本位。

这就是说,人生就是西游记,只有用好猴子手中的金箍棒,一路降妖除魔才是正道,这就是损卦,只为修个金身。

当然了,猴子动不动就发猴气,一生气就回花果山了。

这是不行的。

所以,西游记中就有了白龙马,猴子在前,龙马在后,一路相从,这就是恒的杂而不厌。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小跑仨徒弟。

这就是前有损,后有恒,中间有泰卦。

人生得这三卦,也就足够修行一生了。

泰卦可见,盛世繁华,亦见乱世无涯。

可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又见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这人生的名利场中,最好的莫过于泰卦了。

故曰“小往大来,亨”此其所以通于昼夜寒暑,而建寅以为人纪,首摄提以为天始,皆莫有易焉。何也?以人为依,则人极建而天地之位定也。

所以泰卦说,从小往大,不断前行,这就是亨通。

这就是泰卦能够贯通昼夜、寒暑的原因。

也就是人们发现,泰卦寅为建,而定人纪的原因。

这是因为,泰卦就是阴阳交替,开天辟地,宇宙开化的那一天呀!

所以,天地宇宙人与生灵,没有能离开泰卦之道的。

这是不会改变的道。

为什么呢?

以人的观点来说,“道”就是为人服务的,而人的行为准则,也是要符合天地之道的,人离不开天地,这就是圣人要天人合一的原理。

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有罅可入皆天也,有尘可积皆地也。

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正向的欲望,那就是想要探求天地的广大和交界,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吗?

知几其神乎,就是这个意思。

任何有缝隙的地方都可以放光,就象乌云满天,从空隙间放出来天使的光芒。

这就是几,就是微,就是天地之际。

对人来说,就是窄门,凡进窄门者即是神。这是西方的说法。

我们叫,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这告诉我们学易有三个目的:

一是知天知地,明宇宙之远、反、逝,知宇宙之希、夷、微,知道天大的善。

二是忠臣为国,护祐苍生,知道人间的善。

三是趋吉避出,指导人生,实现生活的善。

所以,我们不怕黑暗,只要黑暗有了缝隙,我们就用来发光。

黑暗的缝隙就是我们的天。

当然了,我们不怕黑暗,也就不怕光明中的尘埃。

反应在我们身上的任何一点小小的错误,都是这我们成功之母,我们要实践,再实践,总结,再总结,把错误的尘埃积累成坚实的大地。

这就是泰卦中,乾在下却要上,地在上却要下的道理呀!

其依附之朕,相亲相比而不可以毫发间者,密莫密于此际矣。

天地之间是相对的,也是相应的,是相依的,也是相附的。

古代的皇帝联系泰卦的道理,叫自己的为“朕”。

“朕”的甲骨文,就是心中有阴阳,阴阳又抱一,直通天际的一艘自渡的船。

看看,你若明白,那就是西游记唐三藏坐的无底船。

怎么说来着:鸿蒙初判有声名,幸我撑来不变更。有浪有风还自稳,无终无始乐升平。六尘不染能归一,万劫安然自在行。无底船儿难过海,今来古往渡群生。

这就是泰中之朕的真意了吧!

所以,泰卦的乾坤,虽然一阴一阳,却是一体,相亲相近,紧密无间。

可见,阴阳是一个整体,不可分离,连一根毫发都无法插入,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密切程度,更为紧密的了。

然而,他们还是要分的,这种即分又不分的关系,让人着魔,也让人懵逼,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只有用心去感悟,真是太难为宝宝了。

然不能无所承而悬土于空,无其隙而纳空于地。

这是因为:

阴的就是要下降,如果没有天的承载,地就不能悬在空中。

阳的就是要上升,如果没有地的空隙,就不能从地中升起。

就是说,人的一生,是在犯错误中不断长大的,人的智慧,也是在前进的错误中不断提升的。

对人来说,要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在一个圈子的范围内,错绝对是错,对绝对是对。

对与错,善与恶在一个圈子里,必须是清晰明确的。

然后才能为善去恶,实现天人合一,让圈子不断的变大,大智慧不断的增加。

人越无知,越智慧,这就是大智若愚。

地天泰卦就是,智到极处就是愚,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不希的那么干,为啥,眼界不能低,格局不能小。

人的心中有了天地,画几个道道,还不是很容易吗?

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

所以,在格局和眼界的交界处,一个人是清明的,是安宁的,知所为,知所不为,这个界限是明确的,不用分辨的。

一个人若是懂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个度,那就太厉害了。

所以,高人都躲起来了,一步一步的走向不想说话,不想评论,不想劝导。

这就是慈悲中的悲。

大悲之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

所以,道是从天地中知的,治是从混乱中始的,人要在事上磨的,就象寒冷的冬天,一定来自暑热的夏天,今天的明天,终会变成昨天。

天下没有新鲜的事,一天天的轮回,一年年的轮回,一生生的轮回,元会运世的轮回,这就是无复而不往。

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复者,亦无复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

轮回的过程虽然是相似的,可能细节上又是不同的,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

所以,我们要知道个,天地变化的规律;知道个,人生的来来往往;知道个,事业的上上下下。

人生呀,就象大地,有平坦就会有高山,有高山就会有平坦,要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去看不同的风景。

平坦未必是好,高山未必是难。

这就是泰卦讲的。

自古以来,这天地间的道理就是轮回的,关键是要知道自己的时与位,努力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吧。

0 阅读:11
叶还生说文化

叶还生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