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辅当局再出惊人之举。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峰会期间突然发难,声称若不能获得北约"快速通道"资格,就应恢复其核国家地位。这番言论如同投下深水炸弹,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哗然。
面对这场"核讹诈"闹剧,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任命的乌克兰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火力全开:"乌克兰重新拥核的概率介于微乎其微和零之间!"这位退役三星中将用军人的直白嘲讽道:"我们可是有常识的政府。"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泽连斯基政治操作的极度不满——毕竟,让一个深陷战火的国家掌握核按钮,堪比将打火机交给纵火犯。
历史轮回总带着黑色幽默。1991年苏联解体时,乌克兰确实继承了包括1300枚核弹头、46枚"撒旦"洲际导弹及33架战略轰炸机的庞大遗产,账面实力直逼世界第三核大国。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毁灭性武器的发射密码始终掌握在莫斯科手中,基辅当局从未真正拥有过核决策权。更讽刺的是,维护这批"烫手山芋"每年需耗费财政预算的15%,对经济困顿的乌克兰而言,这无异于抱着金碗要饭。
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签署,本应成为乌克兰的安全护身符。美俄英三大国信誓旦旦承诺保障其领土完整,连哄带骗换取基辅销毁全部核武器。然而历史证明,纸面担保在强权政治面前脆弱如纸——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时,当年签字作保的俄罗斯成了"掀桌者",英美则选择隔岸观火。此后《明斯克协议》虽由德法主导重启,却因缺乏美国背书沦为空中楼阁。
如今泽连斯基政府的"核要价",实则是绝望处境下的政治豪赌。从要求北约驻军到索要F-16战机,从催要远程导弹到如今核武议题,基辅的诉求清单越发超出常规认知。万幸的是,华盛顿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清醒,纵使将核武器交付乌克兰,也改变不了两个根本事实:其一,乌军现有指挥体系根本无力维护复杂核设施;其二,核扩散将彻底打破欧洲战略平衡,令美国失去对局势的掌控力。
值得玩味的是,美俄近期频繁接触被曝正在酝酿"大交易"。据《外交政策》披露,双方或就乌克兰中立地位、北约东扩红线等议题达成秘密谅解。这种大国间的利益交换,恰似1916年英法俄签订的《赛克斯-皮科协定》现代版——小国命运再次沦为棋盘上的筹码。
纵观三十年乌克兰危机,核武器始终是贯穿始终的幽灵。从弃核时的天真,到拥核时的狂妄,基辅当局始终未能参透核博弈的本质:核威慑的有效性不在于弹头数量,而在于国家综合实力与战略定力。正如兰德智库报告所指出的:"当你的经济命脉被他人掌控,再多的核弹也不过是昂贵的装饰品。"
眼下这场"核闹剧"的结局早已注定:美国绝不会允许欧洲出现第二个"不可控核玩家",俄罗斯更不会坐视战略缓冲区核武装化。泽连斯基的核武宣言,终将成为大国博弈剧本中的一段荒诞注脚。而乌克兰人民为之付出的代价,早已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算计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