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航母作为国之重器,通常都具备强大的防御力,然而二战时期的航母却很容易就被击沉,难道是二战时期的航母偷工减料了吗?还是说当时造航母的技术有限呢?今天就来揭秘。
对于航母的抗击打能力,起初许多人只是认为航母很抗揍,但到底有多抗揍,并没有多少人有清晰的概念,直到美国的一个击沉航母试验,才让大家明白航母有多么厉害。
2005年,为了试验航母的抗击打能力,以便造出更强大的航母,美国亲手击沉了他们于1964年亲自建造的升级版“美国号”航母,让世界各国的人大吃一惊。
为了做一个试验亲手炸沉自己耗费巨资造出来的航母,但是随后不久,大家也想通了,这种豪横的事情发生在美国并不意外。
恰恰相反,大家更好奇美国要花费多久的时间才能炸沉自己的航母。
大家更想看航母领域排名第一的国家造的航母的抗击打能力有多强。
为了更好地测试出一个防御力数据,美国可以说是毫不吝啬,他们在“美国号”上装备了大量的传感器以及摄像机,紧接着将鱼雷、反舰导弹、巡航导弹甚至自杀式小艇等武器纷纷投向美国号航母身上,留下巨大的白浪水柱,美国号四周都是高高抛起的水花。
美国几乎是将自己拥有的炮弹都往这艘航母上用了一通,反复对其进行轰炸,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号竟然一直坚守在原地,并没有沉入海底,一直到二十五天以后,这艘航母才彻底沉入海中。
有了这个试验后,对于航母的抗击打能力,许多人心里都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但是在了解到二战时期被击沉的航母数据后,又产生了疑惑。
二战时期,被击沉的航母数量达到了四十二艘,同样是航母,怎么二战时期的航母就那么脆弱呢?
中途海战时,日本航母仅仅只是被几枚威力一般的小导弹击中,不到十个小时就成为了海底的一员。
而美国参与击沉实验的“美国号”却足足被轰炸了二十五天才沉入海底,一个十小时不到,一个二十五天,这其中的差距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到底是什么导致两个时期航母的差距如此不同呢?实际上是技术的原因。
严格意义上来说,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在的航母差距很大,吨位差距、搭载舰载机数量、武器系统、动力系统等等都不一样,现在的航母各方面都要比二战时期强大。
因此,如果用现在的航母为标准,二战时期各国使用的航母,大部分都不能称之为航母,至多就是比普通船只稍微强大点的舰艇。
由于技术限制,二战时期的航母吨位普遍比较低,如今在世界上有点名气的航母,吨位都不低,比如美国的福特级航母的一号航母吨位就达到了十万吨以上。
而二战时期的航母吨位大多都在三万吨左右,大大限制了航母的体积,进而影响到航母的防御力。
那么吨位是如何影响到航母的防御力的呢?二战时期航母的吨位低主要跟使用的钢材有关。
航母刚开始发展的时期就是二战时期,任何事物初步发展时期都比较坎坷,也会走许多弯路,航母发展也是如此。
二战时期,拥有航母技术的国家不多,英国、美国、日本都是掌握了航母建造技术的国家,当时,这三个国家发展航母的策略都是“以小中型航母为重点”。
像我们熟知的日本的“加贺”、“赤城”、“苍龙”号航母,还有美国的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吨位基本都在三万吨左右,没有谁能够超越谁一截。
而当时由于技术原因,各国没办法炼制出更坚硬的航母钢板材料,有的航母使用的还是木板,这就使得当时造航母时在材料选择方面极其受限。
当时,各国建造航母时采用的材料多为含碳量极低、合金比例少的HTS结构钢材,这种钢材有利有弊。
优点就是便于焊接,在航母出现损伤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航母进行焊接修复。
但是缺点相比起优点来说更加明显,这种钢材的硬度很低,一般来说,钢材的硬度跟含碳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钢材的含碳量越高,硬度越大,这是因为含碳量越高,碳化物的比例就越高,材料硬度就越高。
硬度低就意味着抗击打能力薄弱,别说抵抗核弹的攻击,就连抵抗小小的导弹攻击恐怕都不行。
但是迫于技术问题,当时确实没办法炼制出适合航母的钢材,质量不够,数量来凑,这句话经常在导弹轰炸里看见,但用在航母钢材上,也很适合。
各国为了保证自己的航母不会刚上战场就沦为废铁沉入海底,一般都会使用很多层HTS钢材,这就导致使用的钢材很厚。
厚度上来了,占据的空间自然也就大了,占据空间大了,航母的承载能力就会降低,承载能力降低代表搭载舰载机的数量也会减少。
航母的作战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舰载机的战斗力和数量,舰载机数量减少了,航母的作战能力也就随之下降了。
也就是说,二战时期的航母和现在的航母相比,在双方吨位相近的情况下,二战时期的航母纯重量要比现代航母的纯重量要大。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么选择建造防御力强大的航母,增加钢材的厚度,降低航母的承载能力,搭载舰载机数量变少。
要么就选择忽略航母的防御力,专注攻击能力,不使用过厚的钢材增加航母的可利用空间,从而增加搭载舰载机的数量。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取舍的问题,攻击和防守只能二选一,当时,由于战争横行,各国急于获得强大的战力。
大部分国家都比较偏向于发展航母的攻击力,忽略防御力,这也是为什么二战时期航母防御能力薄弱,能够被轻易击沉的原因。
比如日本,虽然二战结束时日本属于战败国,但是日本在二战期间还是很有野心的,在航母领域,他们奉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认为只要攻击力足够强大,那么就可以在战争爆发初期就遏制住敌人,这样一来薄弱的防御能力也不会成为他们航母的缺陷。
再比如美国,美国和日本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坚信自己修复航母的能力很强大,就算敌人对他们的航母进行攻击,他们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维修航母,为航母止损,既然有强大的修复能力,自然就不愿意再牺牲攻击力去提高防御力了。
然后是英国,二战期间,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可谓是此起彼伏,而德国由U- 2潜艇形成的潜艇攻击群攻击力过于猛烈。
英国为了对抗德国,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航母搭载舰载机的数量,但是受技术限制无法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想要提高搭载舰载机的数量,只能放弃防御力,注重提高攻击力。
对于当时世界各国来说,吨位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航母的吨位提高了,那么航母的体型自然也就大了,各方面性能也都会得到优化,搭载舰载机的数量也会增加,但是很可惜,当时的技术并不允许他们造出现在这种航母。
如何在有限的航母空间上搭载更多的舰载机提高攻击力成了当时英美日三个拥有航母技术的国家最紧迫的事。
中途岛海战中,日本为了增加航母的使用空间,拆除了所有航母上的消防隔离区,最后,搭载的舰载机确实增加了。
但是当美国三十架轰炸机一起上阵对日本航母进行轰炸时,日本的航母身上立刻燃起了大火,而大火被风一吹,蔓延到了装载弹药的弹药库,引爆了整艘航母,如果日本没有拆除消防隔离区,大火或许就不会蔓延到弹药库造成更大的损失。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部分视频资料里发现,美国的航母就算燃起了大火也会自行灭掉,而日本的航母却是越烧越旺,最后导致航母成为废铁。
这一点和现在的航母不一样,现在的航母,一些易燃易爆的部分都被隔离开来,比如油库、机库、弹药库等都会隔着过渡舱,哪怕航母被击中燃起大火,也不会造成日本航母连串爆炸的结果。
其实发展到现在,航母的功能已经远不止作战,更多的是威慑,现在各国之间的政治来往,一个国家是否要开启战争,都要综合考量对方的国家实力。
而军事实力则是国家实力的重要部分,航母又是军事实力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有一支强大的航母舰队是一个国家想要拥有较高国际地位必须拥有的。
当然,航母的作战能力还是现在各国主要的发展方向,尽管搭载舰载机作战只是航母最基础的功能,但是一旦实战爆发,航母能为军队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