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据人民日报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草拟更严格的对华半导体限制措施。
最近三年,美国方面为了管控中国芯片产业频繁施压,始终紧握“科技霸权”。
将华为、大疆等12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构建“四方联盟”,试图彻底扼杀。
然而,随着3500亿订单被取消、DeepSeek横空出世,中方的强势反击让美企陷入集体恐慌。
“中国芯”崛起 美企哭惨
去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又修订了《出口管理条例》,将136家中国相关实体列入“实体清单”。而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我国也及时采取了对等反击。
2024年12月3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等四大行业协会联合表态,直言美国芯片在安全和可靠性方面存在隐患。他们呼吁,国内企业要谨慎采购美国芯片。
时隔一天后,我国商务部对美施行了反制措施,禁止将镓、锗、锑和超硬材料出口美国。英国《金融时报》发文称,最新一轮的贸易战可谓针锋相对,中国此举很可能“逼疯”美国。
从1987年起,中国就持续为美国提供54%的锗和53%的镓,是美国关键矿产的主要来源国。直到今天,美国进口的镓中还有21%来自中国,这条关键矿产禁令对美无疑是一记重击。
2024年11月,美国地质调查局曾在报告中警告,中国全面禁止镓和锗的出口将使美国蒙受34亿美元的直接损失。同时,本土供应链运行将会受阻,引发更严重的连带效应。
《金融时报》表示,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模型曾做过最坏估算,美国极有可能因此承受90亿美元的损失。而面对中国的关键矿产禁令,美企几乎毫无招架之力,也很难采取行动。
1996年,负责协调矿产安全的美国矿务局被废除,美国矿业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一直发展缓慢。近些年来,美方为改善现状不断围堵中国,而中方也在逐渐加强对等的反击手段。
2020年,中方出台《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和《出口管制法》,次年又出台了《反外国制裁法》。美国彭博社指出,中方已经开始通过《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审查境外反华行动。
为了冲破美西方的封锁线,中国芯片企业也在不断增加芯片制造业的进口量,有些选择在马来西亚封装高端芯片。同时,我国在逻辑芯片、DRAM内存芯片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突破。
比如长存,作为全球第一家生产232层NAND闪存芯片的厂商,它的最新产品已经达到了294层。逻辑芯片方面,我国也突破了美国14纳米的技术限制,水平甚至超过了7纳米。
在这场中美科技博弈中,中国另辟蹊径,巧妙走出了一条破局之路。运用RISC-V架构抵挡ARM和x86架构的断供威胁,让我国芯片产业不断提升,技术和竞争力日趋增强。
2020年,中国芯片自给率接近30%,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芯片出口金额已达到5427亿元。今天,中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的“中国芯”,在5G网络等高精尖领域也不断开创佳绩。
中国芯片的崛起给美企带来了压力,2023年,美国芯片公司英特尔、英伟达和高通甚至曾联合劝说政府放弃对华芯片出口限制。这三个行业巨头,都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
韩国三星也是如此,自从美国对华实行芯片出口管制后,该企业受到了很大影响。2023年,三星的营业利润已下降95%,业务亏损高达4万亿。同为巨头的SK海力士,一样亏损严重。
频繁打压 居心叵测
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芯片法案》,计划为美国半导体产业提供527亿美元的政府补贴。从白宫发布的说明看,该法案旨在通过重振本土芯片制造业,进一步压制中国。
美国半导体协会(SIA)负责执行计划,有关部门会提供325.42亿美元资金和5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32家公司开展48个芯片类项目。到2030年,美国打算将自产芯片比例提至20%。
有业内人士称,《芯片法案》开启了美国“几十年来少有的产业政策支持”,是美国寻求行业主导权、限制半导体国际企业的新利器。而在此之前,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压制已数见不鲜。
从要求相关企业对华禁售高端光刻机,再到向华为公司施加“芯片禁令”、建立“芯片四方联盟”围堵中国,美国在法案中加入的“中国护栏”条款,导致很多企业被迫选边站队。
三十多年前,美国占全球芯片产量的40%,如今却失去了领先地位。据行业数据显示,美国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的份额已从1990年的37%降到2020年的12%,而中国却上升到15%。
被视为支柱产业的半导体制造“被掏空”,对于长久手握科技霸权的美国而言,这无疑是危险的预兆。于是,美国政府一面豪掷资金支持本土研发,一边干扰在华的国际半导体企业。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报道,所有美国设备制造商都曾接到美国商务部通知,不得向中国提用于14纳米或以下的芯片制造设备。显然,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的范围又被扩大了。
《芯片法案》中亦有明显体现,禁止获得联邦资金的公司在中国大幅增产先进制程芯片,违反禁令必须全额退还补助款。而截至目前,三星、英特尔等国际企业都在华建有半导体厂。
美国发布《芯片法案》,表面看是为了发展本土先进制造业,实则垄断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分工与格局。通过遏制中国企业发展,美国才能取代后者成为终端市场,占据产业话语权。
2023年2月,美国商务部再颁《芯片与科学法案》,宣布启动390亿美元的芯片制造与研究补贴申请程序。如果企业接受补贴,还会给予25%的投资税收抵扣,补贴额约520亿美元。
路透社指出,拜登政府一次性提供如此诱人的巨额补贴,目的是为了让美国成为芯片制造业的“话事人”。当然,该法案不止帮助美企发展,还要求他们必须缩小在华的半导体产能。
这个操作引发了轩然大波,不止是中国企业,相关美企和一些韩国生产商也提出质疑。为了将芯片的生产制造流程集中到美国,连盟友的芯片产业都要抵制,美国未免也太霸道了。
从发布的补贴申请细则来看,美国政府是妥妥的以本国利益优先,而接受补贴的国际公司却要付出比美国公司更多的成本。对中国极力扼杀,对盟友也不手软,这样做根本毫无公平性。
美国政府的断供政策,导致美国企业的订单在中国大量流失,也让他们愈发盼望与中国大陆合作。比尔盖茨也曾在采访中指出,限制对华芯片出口是错误的,应当尽可能满足中方需求。
现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已冲破美国的封锁线,真正实现了“自给自足”。而被取消了3500亿订单的美国企业,如今仍深陷自主芯片的崛起困境,但走到这步的他们又能怪谁呢?
参考资料
【3】环球网《美“芯片禁令”启动,目标直指中国,韩媒:韩国企业高兴不起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BuGTUT2BMn
【4】钛媒体《全面禁光刻机和先进技术!美国联手荷兰扩大对华芯片出口限制,今年中国已“扫货”250亿美金|硅基世界》;https://www.tmtpost.com/7242550.html
【6】环球网《深度解读:美国“芯片法案”,对中国芯片产业究竟意味着什么?》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9BZiTVHe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