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庭审离场引爆政坛:韩国国会疾呼“立即罢免”的幕后博弈

虎哥在呢 2025-02-22 05:44:35

2025年2月20日,韩国宪法法院第10次弹劾案辩论现场,被停职总统尹锡悦的代理人团与国会弹劾委员会展开激烈交锋。然而,这场本应决定韩国未来命运的关键辩论,却因尹锡悦本人提前离场而陷入争议。

随着弹劾审判进入倒计时,韩国政坛的撕裂、司法与民意的角力,以及尹锡悦的“最后一搏”,共同构成了一幅动荡的东亚政治图景。

一、尹锡悦“离场”争议:逃避还是策略?

在2月18日的宪法法院第9次辩论中,尹锡悦短暂现身法庭后突然返回首尔拘留所,其代理人团解释称“总统认为无需亲自陈述”。

这一举动引发舆论哗然:韩国媒体质疑其“缺乏对宪法的敬畏”,而在野党则将其视为“心虚的逃避”。事实上,尹锡悦自1月15日被拘留以来,已多次拒绝配合检方调查,甚至以“调查非法”为由抵制关键证据提交。

此次离场被解读为尹锡悦团队的“拖延战术”——通过弱化自身存在感,试图切割其个人行为与“内乱罪”的关联。

然而,宪法法院法官的审问细节显示,尹锡悦涉嫌在2024年12月3日颁布戒严令时“未履行国务会议审议程序”,且存在“阻挠国会解除戒严决议”的直接证据。若这些指控被法院采信,尹锡悦的罢免几成定局。

二、国会与检方的“围剿”:罢免程序如何加速?

韩国国会弹劾委员会的核心诉求是“迅速罢免以终结宪政危机”。根据弹劾案流程,宪法法院需在180天内作出裁决,而当前辩论已进入尾声。2月14日,共同民主党议员朴范界预测,法院可能于3月4日宣判,且8名法官或将一致通过罢免决议。这一判断基于两大关键点:

1. 程序违法铁证:尹锡悦颁布戒严令时绕过国务会议,直接违反《韩国宪法》第77条,构成“滥用职权”的核心罪状。

2. 证人证词矛盾:前国防部长金龙显等关键证人的陈述显示,尹锡悦曾指示军方“阻止国会表决”,与其声称的“仅作警告”自相矛盾。

与此同时,检方对尹锡悦的刑事起诉已同步推进。1月27日,首尔中央地检以“叛乱罪”正式起诉尹锡悦,该罪名最高可判死刑。尽管法院两次驳回延长拘留申请,但检方通过公调处移交的证据链已足够支撑起诉。若宪法法院罢免尹锡悦,其将失去总统豁免权,直接面临刑事审判。

三、民意分裂与保守派的反扑:尹锡悦的“翻盘幻想”

尽管罢免势头强劲,尹锡悦仍试图借助保守派基本盘扭转局面。最新民调显示,58%的民众支持弹劾罢免,但保守阶层中73%反对弹劾,20-30岁青年群体对尹锡悦的同情比例也显著上升。

这一分化被尹锡悦支持者视为“翻盘机会”——保守派议员金起炫在探视拘留所后透露,尹锡悦仍坚称戒严令“符合宪法程序”,并呼吁支持者“捍卫自由”。

然而,现实远比口号残酷。国民力量党内部已出现分裂:前党首金钟赫直言“尹锡悦不可能辞职”,而部分议员开始与尹锡悦切割,转而支持“重塑政权”。更致命的是,尹锡悦夫人金建希因涉嫌干预国政被调查,其家族丑闻进一步削弱了公众信任。

四、终极博弈:罢免后的韩国向何处去?

若宪法法院如预期在3月初罢免尹锡悦,韩国将在60天内举行大选。当前民调显示,49.2%的民众支持政党轮替,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被视为热门人选。然而,保守派可能借“司法干预政治”的叙事煽动抗议,甚至重演2024年的街头动荡。

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宪政秩序的重建。尹锡悦案暴露了韩国总统权力的失控风险——从戒严令的滥用,到对国会和司法机构的压制,均凸显制度性漏洞。无论罢免结果如何,韩国亟需通过修宪或立法约束总统紧急权力,避免“强人政治”的轮回。

一场没有赢家的政治豪赌

尹锡悦的“离场”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反腐检察官”到“阶下囚”,其命运折射出韩国民主的脆弱性与韧性。对韩国而言,罢免审判不仅是个人权力的清算,更是宪政精神的试金石。当法庭的槌声落下,这个国家能否走出撕裂,或许比判决本身更值得深思。

0 阅读:738
虎哥在呢

虎哥在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