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汪曾祺《故里杂记·榆树》:讲述凄苦人生,暗藏挣钱之道

星海月浅浅 2024-10-12 17:41:00

文/星海月浅浅原创

汪曾祺先生写的《故里杂记》,有三个主题,分别是“李三”“榆树”“鱼”。后两个主题一个是植物,一个是动物,其实都是写人的。

“榆树”的主题讲述的人物是侉奶奶。

为何叫侉奶奶,无人知道。此地没有侉子(当地把徐州以北说话带山东口音的人都叫做侉子),侉奶奶也没有丈夫、孩子。

她为何搬来这里,什么时候搬来这里,都无人知道。侉奶奶好像天生就住在这里的。

侉奶奶住的地方很特别,既不在巷子里,也不住后街上。巷子外、后街边有一条大阴沟,跳过大阴沟,有一片空地,侉奶奶家就在空地里。

两间茅房,独门独户,左边长着高草,右边长着八棵榆树,四边都不靠人家,孤零零的,生活十分清苦。

侉奶奶孤身一人,靠纳鞋底过日子。侉奶奶手工巧,附近几条巷子的人家都来找她。她每天就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纳,也不讲价钱,给多给少,从不与人争。

贫苦人家,老实善良。侉奶奶知道大家生活都苦,她选择让自己吃苦。

她一年到头,顿顿喝粥。吃的菜,是自己家腌的红胡萝卜,比盐还咸,咸得发苦。

但侉奶奶有个侄子叫牛,过继给她的,相当于儿子。她对侄子倒是很舍得。

侄子家里也苦,十天半个月来看她一次。侉奶奶每次上街买二百钱猪头肉,买些大葱和酱,和侄子好好吃一顿饱饭。

日子又苦又平淡,侉奶奶却不寂寞。

乡亲们都来找她纳鞋底,一年又一年,侉奶奶的鞋底陪伴着乡亲们长大。

街上豆腐店有一头牵磨的驴,每天下午都会到榆树下打滚。

巷子里的孩子也常到空地上来玩,玩了一会,才转去别的地方继续玩。孩子的母亲会来问侉奶奶见没见过她家孩子。侉奶奶知道的,就告诉对方。

邻里乡情,多少让侉奶奶得到一点慰藉。

八棵榆树一天天长大。侉奶奶家旁边有一家香店,香店的杨老板看上了榆树,好几次找人来探口风,想要买下它们。侉奶奶总说树小,再长长。

乡亲都说侉奶奶不卖榆树,指着它们当棺材本的。也许,侉奶奶也有这个心思。

有一年,乡下人赶牛去城里卖,老牛路过越塘附近跪着落泪不肯走,好心人凑钱买下老牛,交给侉奶奶放养。

侉奶奶尽心尽力养牛,老牛半年后老死,侉奶奶的身子也垮了,一下子老了很多。此后她时常生病,也在一个雨夜去世。

侄子没钱给侉奶奶办后事,只得把八棵榆树卖给了杨老板。

杨老板仁义,先垫了钱给侉奶奶的侄子办理后事,等办完后事,才将榆树生意谈妥。

故事结局说:“杨老板把八棵榆树的树皮剥了,把树干卖给了木器店。据人了解,他卖的八棵树干的钱就比他垫出和付给牛的钱还要多。他等于得了八张榆树皮,又捞了一笔钱。”

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汪老塑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孤苦老妇,勤勤恳恳,吃苦耐劳。

故事里还讲述了一件事,杨家香店的作坊接连三次着火,查不出原因。人们说这是“狐火”,杨老板就在旁边盖了一个三尺高的“狐仙庙”,从此常有人来烧香。

这篇故事主要是讲侉奶奶的故事,旁边的香店与她的生活毫无关系,汪老为何要扯出这些故事来,我想不会无缘无故的。

劳苦人民的生活,大多如此,生活踏实,没有心眼,思想落后,也不懂变通。

侉奶奶手上有八棵榆树,她如果把榆树卖了,说不定日子就好过一点。

她的侄子在运河堤上卖力气,拉车、推车、碾石头。侉奶奶死了,卖了榆树,也就完事了。

他们都不像杨老板有见地,有心眼。榆树不仅是榆树,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价值。榆皮是做香的原料,树干可以做木器。

从“狐仙庙”事件到榆树的买卖就可以看出,杨老板懂得把握机会。又或许,是他自己创造了机会。

想要挣钱,就要懂得变通。

纵观《故里杂记》的三个主题,“李三”“榆树”和“鱼”,明面上讲述的是一方乡情。某类小人物的艰苦生活,平淡中,邻里乡情,是美好的。既有赞颂,也有同情。

往深层里想,其实汪老讲述的故事中暗藏生意之道。

想要过好日子,想要挣很多钱,就要懂得变通,懂得产品的价值,懂得抓住生活的机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