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你可能觉得,教育就是要雷厉风行,急功近利。
特别是当看到孩子犯错,内心的焦虑和急迫感像火山爆发一样涌上心头。
可是,教育的真正艺术,恰恰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等待,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在这个瞬息万变、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也许应当学会在教育里施一把“慢”的魔法。
曾经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当校长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个学生,因为愤怒想用砖头砸同学。他并没有立即怒斥或批评,而是温和地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耐心了解情况。
然后,陶行知先生开始奖励他——不因为他做对了什么,而是因为他能够停下手中的动作,听从劝阻。
这种从容、冷静、尊重的教育方式,无声无息地改变了孩子。
陶行知没有急着处罚,而是通过温和的引导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最终通过细腻的沟通,让孩子主动悔过。
这就是言迟、面缓、心静的教育智慧。
实际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面对种种挑战和困境。
你越是急躁,越容易触犯孩子内心的防线,越难以有效地进行教育。
其实最有水平的教育,不是“做什么事都要迅速”,而是知道何时“放慢步伐”。
01 言迟:思维先行,语言后发你是否曾因为一句话让孩子黯然神伤?
曾经看到一个网友提到:“我爸妈说的那句话让我30年都无法抬起头来。”
原来,一句“你怎么这么笨”或“你怎么不聪明”可能会像一颗无声的炸弹,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更有甚者,某个17岁的男孩,因为母亲的一句责备而选择跳桥,悲剧的发生让我们无比痛心。
这些无意的言语伤害,往往让父母无从察觉,但它们如同悄然流淌的河水,悄悄地冲刷着孩子脆弱的内心。
真正的教育者,往往能意识到,言语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每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应当给自己时间停顿,深思熟虑,而不是急于发火。
一句急躁的话,可能让孩子一生难以愈合;一句耐心的话,却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理解和信任的种子。
我们可以从演员袁咏仪的育儿经历中学到这一点。
在她与儿子的关系一度紧张时,她也曾用过暴躁和强势的沟通方式。但在求助于心理医生后,她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
每当孩子犯错,她不再直接责骂,而是选择耐心地倾听,再温和地分析利弊。
这种转变,让她与儿子之间的关系逐渐恢复到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孩子也更愿意听从她的建议。
02 面缓:缓解情绪,平和应对你是否见过那种愤怒时失去理智的父母?
有一个新闻故事让我至今心有余悸:
一位妈妈在接孩子放学的路上,因孩子调皮做作业不认真,开始发火,甚至在公交车上当众去掉孩子的衣服裤子。
围观群众的嘲笑和手机录制,让小男孩陷入了无比尴尬和恐惧的情绪中。
这样的暴躁行为,不仅没有教育到孩子,反而会给孩子留下深深的心理创伤。
通常来讲,情绪失控时,大脑的杏仁核活跃度下降,这会导致我们更难理性地分析问题。
因此愤怒,会把教育变成一种“伤害”。
父母需要学会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
贾容韬老师分享过自己的育儿经历,他曾与儿子关系紧张,因儿子逃课、成绩差等问题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但在意识到情绪无法解决问题后,他开始用更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儿子,用理性与宽容去引导。
这种“面缓”的教育方式,往往让孩子更愿意与父母合作,也能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
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怒火而感到被压迫,反而会在温暖与理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力量。
03 心静:从容应对,冷静决策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尤其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父母常常会感到焦虑。
我们看到过很多孩子被焦虑的父母催促得快马加鞭,心力交瘁。
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焦虑得几乎要失去理智;有时候,家长的焦虑比孩子的压力更大,导致无休止的练习和学习,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一个10岁男孩因为99.5分而被父亲责骂,母亲还布置更多的作业,最终孩子被逼成了癔症。
这种盲目的内卷,往往无法让孩子健康成长,反而让他们越来越迷失自己。
教育家黑幼龙曾说:“中国家长90%的养育难题,大多是因为太急了。”
父母如果能够放慢节奏,保持心境的平和,孩子会在一个宽松、松弛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发展的节奏。
就像李开复在回忆自己小时候时提到,尽管他爱玩、调皮,父母始终宽容地支持他,这种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反而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与创新能力。
所以说,真正的教育,是父母能够守得住自己的情绪,控制住自己的焦虑,放下无谓的急功近利。
让我们学会在教育孩子时慢下来,给彼此时间与空间去理解,去沟通。
当父母心静如水,言语温和,孩子在这种宽容和理解的氛围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轨迹。
这种教育方式,才是真正有质量、有深度的爱,让孩子在无形的关怀中茁壮成长,活出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