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算法已成为互联网平台的“大脑”,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为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然而,随着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用户开始感受到算法带来的“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出击,试图通过一系列创意和策略来“驯化”这些看似无所不能的算法。
近日,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在首次搜索机票时,发现直飞最便宜的机票也要4309元,于是她在评论区反复留言“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令人惊讶的是,不久后,航班价格竟然降到了1903元。这一方法被网友戏称为“机票大法”,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模仿。年轻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积极在评论和点赞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自己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的推送。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算法驯化”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首先,频繁切换身份或伪装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平台资源造成压力,加剧算法规则的不稳定性,甚至引发价格机制的紊乱。其次,算法依赖于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优化,用户的刻意“伪装”或“隐藏”可能导致算法偏差,从而恶化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这种看似无害的“游戏”背后,潜藏着更深层次的伦理挑战。
在数字经济中,个体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如何平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算法作为人类产生的对象物,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然而,当算法被滥用或误用时,就会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人类。例如,一些平台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收费标准,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采取行动。政府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算法的使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等。这些法规明确要求经营者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虚构交易信息、经营数据,也不得以篡改、伪造、隐匿用户评价等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
企业方面,也需要加强自律和监管。一方面,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算法审查机制,确保算法的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伦理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互动,了解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算法和服务。
总之,“算法驯化”现象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算法权力时的创造性反击。然而,这种反击虽然有其短期优势,却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数字生态,我们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监管,推动算法技术的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