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0潜艇击沉“雅典娜”号始末:巨轮瞬间沉没,希特勒被吓出冷汗

战争史札记 2024-09-03 09:58:22

1939年9月3日,紧随英法正式对德宣战之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身处远离战火纷飞欧洲的大洋彼岸,发表了其标志性的“炉边谈话”,就当时全球局势向全国民众传达了深刻见解。他坦诚地表示,直至当日黎明,自己仍心存一丝幻想,期待奇迹降临,阻止那场已然逼近的灾难性冲突。然而,现实无情地宣告了和平幻想的破灭。

罗斯福总统严正指出,美国民众必须深刻认识并接纳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世界任何一隅的和平受到侵犯,都将使全球各国的安宁面临直接威胁。他提醒道,尽管我们或许能轻易地以地理距离为由,认为远隔重洋的欧洲战火对美国大陆乃至整个美洲的直接影响有限,但事实的真相是,每一声通过无线电波传来的战报,每一艘穿梭于波涛间的船只,乃至每一场战斗的进展,都在无形中编织着与美国未来紧密相连的命运之网。

尽管美国作为国家实体可以维持其中立立场,罗斯福总统却强调,无法要求每一位美国公民在心灵深处也保持同样的中立。他指出,即便是中立者,也有权知晓真相,不应被要求忽视或扭曲事实真相,违背自己的良知。他个人则多次重申,自己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对战争怀有深切的厌恶与痛恨,并誓言将竭尽所能,不让战争的阴影笼罩美国这片土地。

此番讲话背后,实则蕴含了罗斯福总统深沉的忧虑与坚定的信念。回溯至1935年前后,欧洲大陆已被战争的阴霾笼罩,而此时的美国国内却兴起了一股强烈的孤立主义思潮。众多美国民众普遍希望避免战争的波及,尤其是反对美国卷入任何形式的海外冲突,主张对美国本土以外的事务采取不干涉政策。这股思潮的盛行,直接促使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其核心在于限制美国在海外战争期间的行动,规定在外国战争期间,美国需保持中立,避免直接参与或提供援助。

然而,罗斯福的谈话无疑是对这一孤立主义倾向的有力回应,他呼吁美国人民正视国际局势的复杂性与关联性,理解自身命运与世界紧密相连的现实,为美国未来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美国政府针对所有交战国实施了一项全面武器禁运政策,旨在遏制战火向本国边界的蔓延。

在国内舆论的强烈推动下,罗斯福总统虽不情愿,但仍毅然签署了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法案。然而,他内心深处仍怀揣着对欧洲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深切关怀,呼吁美国民众正视这场跨越国界的冲突,而非采取逃避或漠视的态度。在此背景下,罗斯福总统向全国发表了郑重声明,他恳请美国人民搁置内部纷争,以国家团结为基石,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在此关键时刻,我恳请每位公民,暂时放下党派之争,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置于一切个人或团体利益之上。”

恰在罗斯福总统发表此番讲话之际,大西洋深处传来了不幸的消息——一艘搭载着28名美国公民的英国邮轮“雅典娜”号遭遇不明袭击,全体船员与乘客的生命安全骤然受到威胁。这一悲剧似乎恰好印证了罗斯福先前的警示:“我们国家的命运,与大洋彼岸的每一句广播、每一艘航行中的船只、乃至每一场战斗的胜负,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时间回溯至1939年9月3日晚9时,当夜幕降临大西洋,“雅典娜”号正平稳航行在从利物浦至蒙特利尔的航线上,船上载有1400余名乘客,尽管战争的阴影已笼罩欧洲大陆,船上的氛围却试图在有限的时空中营造出片刻的安宁与欢愉。大厅内舞影婆娑,餐厅内咖啡香、香槟与白兰地的气息交织,甲板上人们或漫步,或驻足欣赏星空下的海景,舱房内则是宁静的避风港,许多乘客因晕船而提早进入了梦乡。

然而,这份宁静被突如其来的剧烈震动彻底打破,仿佛船体猛然间撞击了未知的暗礁,紧接着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那一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暴露无遗,许多人尚未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便已不幸遇难。幸存者们则陷入恐慌,四处奔逃,寻求生存的希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雅典娜”号的船长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果敢,立即启动应急程序,组织乘客与船员进行自救,同时发出紧急求救信号,并向公司总部报告了险情。然而,在茫茫大海上,四周既无救援船只的踪迹,也未收到任何武装舰艇的预警,这不禁让人对袭击的来源充满疑问。

经过初步调查与分析,真相逐渐浮出水面——“雅典娜”号是被潜艇发射的鱼雷所击中。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国际社会,也再次将全球的目光聚焦于那场日益升级的战争,以及它所带来的不可预测的危险与挑战。英国政府近日郑重宣布,前日晚间,横越大西洋的英国“雅典娜”号邮轮在赫布里底群岛周边海域不幸遭遇德国潜艇的鱼雷袭击,导致灾难性沉没,船上共有112名乘客与船员丧生,其中含28名美国公民。此事件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正值对波兰侵略战争初期的希特勒,闻讯后怒不可遏,即刻责令海军司令埃里希·雷德尔与潜艇部队指挥官卡尔·邓尼茨深入调查此事。鉴于德国对波兰的军事行动尚处于初步阶段,希特勒严格规定任何针对英国与法国的军事行动均需得到他的直接授权,包括海军划定危险海域及其范围的决定。他深知,此时与拥有雄厚海军实力的英国正面冲突并非明智之举。

雷德尔与邓尼茨随即前往事故现场展开详尽调查,并向希特勒汇报调查结果:事发时段,德国潜艇完全无法接近指定区域,且全体官兵始终严格遵守元首命令,未有任何攻击非军事目标的行为。希特勒基于这一汇报,转而怀疑此事件系即将执掌英国政府的温斯顿·丘吉尔所策划,鉴于丘吉尔过往的海军大臣背景,希特勒认为这是英国试图通过煽动美国民众情绪来实施的策略,遂对这位未来强敌进行了严厉指责。

为撇清与此次事件的关联,德国政府迅速行动。9月4日,即“雅典娜”号沉没次日,国务秘书魏茨泽克紧急约见美国驻柏林代办亚历山大·寇克,正式声明德国与“雅典娜”号沉没事件毫无关系,并强调没有德国舰艇曾接近事故区域,呼吁美国政府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处理此事。然而,魏茨泽克在发表此番言论时,内心亦存疑虑。是夜,他秘密会晤海军上将雷德尔,进一步求证细节,雷德尔再次重申:“无德国潜艇涉足此事之可能。”

在严峻的外交局势下,国务秘书以稳重之姿劝导雷德尔上将向美国官方清晰阐明“雅典娜”号事件的真相,以期缓解日益加剧的紧张氛围。然而,数日过去,雷德尔在消除该事件对美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上未见实质性举措,此举引发了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的深切忧虑与直接干预。在里宾特洛甫的强烈敦促之下,雷德尔终于于9月16日,即“雅典娜”号沉没十多日后,正式邀请美国大使馆的海军武官至其办公室,以官方渠道郑重声明:基于德国海军潜艇的全面报告,已确凿无疑地证实,“雅典娜”号的沉没与德国潜艇无关。随后,雷德尔还恳请武官将此信息以官方文书形式转达至美国政府,以正视听。

美国海军武官遵循了这一请求,但在发送报告至华盛顿时疏忽了加密程序,这一疏忽瞬间为德国情报机构所捕获。得知此讯的里宾特洛甫,终得一丝宽慰,意识到这一策略至少暂时缓解了国际舆论的压力。

在缺乏确凿证据的背景下,美英两国政府均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面对“雅典娜”号事件,双方均显犹豫,难以采取进一步的强硬措施。这一谜团,直至战后纽伦堡审判时才得以彻底揭开。在庄严的法庭上,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指挥官卡尔·邓尼茨中将详细披露了事件全貌:当时,他受命与雷德尔共同调查,但由于部分潜艇尚未归队,其中包括兰普少校指挥的U-30号潜艇,调查工作一度受阻。

直至9月27日,U-30号潜艇返回德国港口,邓尼茨在迎接时与兰普上校进行了私密会谈。兰普上校坦白,正是在北部海峡,他执行监视任务时,基于对方疑似武装商船的误判,使用鱼雷击沉了一艘船只,而那艘船正是“雅典娜”号。这场意外的误击,按照海军高层的指示,原意仅在于防范不列颠群岛附近可能的武装船只活动,却意外引发了国际风波。随后,通过无线电通讯的确认,邓尼茨指挥官震惊地获悉该船实为“雅典娜”号客轮。鉴于此消息的敏感性,他即刻派遣兰普上校搭乘飞机直飞柏林,亲自向海军作战参谋部详尽汇报情况,并同时启动保密机制,严令所有知情人员严守此秘密,避免信息外泄。

当夜至次日拂晓,邓尼茨接到了由海军上校弗立克转发的一项重要指示,其内容精准而明了:一、此事件务必全面保密,不容任何疏漏;二、海军总司令部经审慎考量,判定舰长之举非出于故意,故无需设立军事法庭审理;三、政治层面的解释与应对,将由海军总部全权处理。

在某种道德良知的驱使下,邓尼茨决定不参与希特勒为否认德国潜艇击沉“雅典娜”号而策划的政治宣传攻势。然而,他也参与了掩盖事实真相的行动,亲自下令海军将U-30潜艇航海日志中涉及“雅典娜”号的所有记录彻底抹去,并在其个人日记中,对与此事相关的所有条目实施了无痕迹删除。此外,他还要求U-30潜艇全体成员庄严宣誓,对事件保持绝对沉默。

随着战局的持续混乱与恶化,这一事件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线,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之一。然而,希特勒的秘密远不止于此,他许下的诸多承诺在事实和真相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取信于人。

就在“雅典娜”号事件余波未了之际,即9月4日,德国潜艇部队收到了来自高层的统一指令:“元首明令,禁止对任何客轮,即便是受到军舰护航的客轮,发动攻击。”然而,英国军方的后续统计却揭露了截然不同的事实:9月5日与6日,英国的“波斯尼亚”号、“皇笏”号及“里奥•克拉罗”号三艘客轮,在西班牙沿海接连遭受袭击并沉没。

更为严峻的是,自9月3日英法正式对德宣战之后,德国海军在短时间内已击沉英国舰艇十一艘,总吨位高达64,595吨,这一连串行动无疑对英国海上力量构成了重大打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