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祖:扛住徐达,砍伤常遇春,被朱元璋活活打死,10年后被灭门

杨司马说历史 2024-10-30 22:36:46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崛起于淮河之滨的濠州,其身后恰有一批立誓效忠的将军,包括6位与朱元璋同姓的朱氏臣子——朱升、朱寿、朱亮祖、朱亮、朱潜、朱鼎。

他们虽皆姓朱,但与朱元璋并非直系血缘亲人。其中,朱升为文臣,其余朱寿等人则是淮西地区的著名武将。

以下对他们进行简要介绍:

朱升,作为一位杰出的文臣,提出了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策略;

朱寿,随朱元璋渡江南下,但其地位并不显赫,直至洪武晚期方被封为舳舻侯;

朱亮,知名度相对较低,然而他的儿子朱能却是朱棣“靖难四名将”之一;

朱潜和朱鼎的历史记录较为有限,仅知他们早年投奔朱元璋,在鄱阳湖战役中英勇牺牲,后被追封;

朱亮祖则是以上6位朱姓臣子中的佼佼者,较为知名。

据《明史·朱亮祖传》记载:

朱亮祖,安徽六安人,元朝时期被任命为义兵元帅,驻守宁国(今安徽宣城市)。

由此可知,朱亮祖在元朝末年即已成为朱元璋的对手。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宁国,首次与朱亮祖交锋。尽管朱亮祖勇猛无比,但最终还是被朱元璋设计生擒。

面对朱元璋的招揽,朱亮祖表示愿意投降,朱元璋欣然接受,并给予大量财物,令他继续统领旧部。

数月之后,朱亮祖再次反叛,坚守宣城,使朱元璋无法前进。此役,朱元璋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放弃进攻宣城,转而攻取南京。

南京平定后,朱元璋立即派遣徐达率6万大军进攻宣城,誓言要活捉朱亮祖。

徐达,作为朱元璋手下的首席大将,擅长围城歼灭敌军,但朱亮祖的抵抗异常顽强,使得徐达多次进攻均告失败。

无奈之下,徐达只能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朱亮祖被困城内,粮食短缺,被迫率精锐部队突围。徐达洞悉其意图,派出猛将常遇春迎战。据《明史·朱亮祖传》记载:

不久,徐达命常遇春等将士包围宣城。朱亮祖率众突围,常遇春身负重伤,诸将无人敢再向前。

常遇春,号称“常十万”,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猛将,连他都未能击败朱亮祖,足见朱亮祖的勇猛。然而,此时的朱亮祖已是困兽犹斗,常遇春或许也存在轻敌之过。

凭借卓越战绩,朱亮祖成功抵挡住徐达的进攻,并在战斗中砍伤常遇春。然而,其傲慢言行令朱元璋愤怒,亲自领兵赴宣城督战,最终将其捕获。史书记载如下:

太祖亲赴战场,将其抓获,询问其态度。答道:“生当竭尽全力,死亦无悔。”太祖赞赏其勇气,解除了他的束缚。

朱亮祖直言问道:“陛下认为应如何处置臣?”

回应坚韧倔强:“生已尽力,死亦无憾。”

朱亮祖的坚定决心深深触动了朱元璋,于是亲自为其解开绳索,再次予以招降。

经历两次被捕,朱亮祖心悦诚服,立即表示愿为朱元璋效力。

从历史记录来看,朱亮祖无疑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其能力与豪情深受朱元璋欣赏。为了收回这位将领,朱元璋不惜代价,损失共计六千多人。

即便如此,还是需徐达、常遇春等大将联手,甚至需朱元璋亲自出面才能制服他。如果朱亮祖能更早地加入朱元璋阵营,或许他会成为第二个常遇春。

朱亮祖曾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实力,尽管朱元璋对他的能力给予肯定,但起初并未委任他为主将。

在最初的两年里,朱亮祖始终追随邓愈征战。从攻占南昌到九江战役,朱亮祖的战功显赫。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生死决战,朱亮祖在朱元璋面前表现出无比的英勇,即使手臂负伤,仍坚守前线,缴获陈友谅一艘大型战船。

陈友谅去世后,朱亮祖因战功卓著被擢升为广信卫指挥使。

两年后,张士诚派遣麾下大将李伯升率领20万大军进攻诸暨,胡大海之子胡德济奋力抵抗,无奈之下向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求援。

李文忠的主力尚在衢州,无法及时抵达,于是他只带领少数亲信连夜赶赴浦江(今属浙江省金华市)寻求朱亮祖支援。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率朱亮祖等人飞速行进60里抵达龙潭,距离敌军仅有20里,占据优势地形后安营扎寨。

表明李文忠找到朱亮祖后,与之携手迅速突袭龙潭,将李伯升击败,并将敌军逐退20里之外,成功保卫诸暨。

许多人误以为此战应归功于李文忠,实则不然。

李文忠仅带少量兵力从衢州赶至浦江,早已疲惫不堪。真正疾驰60里击退李伯升20万大军的,正是朱亮祖。

战争尚未结束,朱亮祖集结士兵,再度对李伯升发起猛烈攻击。《明史》记载:

朱亮祖乘胜追击,焚毁敌军营帐数十座,俘虏同佥元帅等六百余人、士兵三千、战马八百匹,以及大量物资装备。李伯升仅以数骑逃离。

因此,战后,“太祖嘉奖其功勋,赐予丰厚奖赏”。

朱元璋对朱亮祖的丰厚赏赐,无疑是对其在此役中的最大肯定。

同一年,朱元璋旗下将领胡深对阵福建势力陈友定,期间朱元璋派遣朱亮祖从旁协助,朱亮祖在此役中表现卓越,“克崇安、建阳,功最著”,超过了胡深,使得朱元璋欣然晋其为浙江行省参政。

吴元年(1367年),张士诚之苏州岌岌可危,地处浙东的方国珍意识到唇亡齿寒,遂派遣方国瑛率军十万进逼,得朱元璋批准后,朱亮祖迅速反击方国瑛,使之溃退至海面逃生。

方国珍受此打击后,再无反抗之意,继张士诚降后,朱元璋令朱亮祖随汤和南下,终迫使方国珍投降。

综合来看,朱亮祖曾参与对陈友谅、李伯升、陈友定及方国瑛的战役,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被誉为朱氏悍将的他,几乎参与了对朱元璋敌对势力的全部攻打,战果辉煌。如此神勇之将,朱元璋焉能不爱重?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创立大明王朝。同年,洪武元年,朱亮祖与廖永忠、杨璟等人受命平定两广,军队如同秋风扫落叶,所向无敌。

朱亮祖回朝之际,太子朱标特意于龙湾举行欢迎仪式,表明其殊荣。

洪武三年,朱元璋对有功之臣进行册封,六位亲王及二十八位侯爵名单中,朱亮祖获封永嘉侯,并被授予一千五百石俸禄,赐予特许免死金牌。至此,朱亮祖奋斗半生,终于在朝廷中崭露头角。

而身为勋贵的朱亮祖并未停止操劳。洪武四年,他担任汤和伐蜀之右副将;洪武八年,傅友德北伐时任副将;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明朝初期的屯田工作,直至洪武十二年,被任命为南疆广东的镇守将军。

当时的广东尚属落后地区,盗贼横行,且饱受倭寇侵扰。

朱亮祖经略此地之后,率先规划建设北城,增强沿海防御,随后剿灭数个土匪山寨,展现出果断刚毅的行事作风。当地士绅恶霸见状,纷纷投靠朱亮祖及其长子门下。

朱亮祖以其强大的威慑力镇守广东,朱元璋对此表示赞赏。然而,他却因过于自负,屡次干预地方政务。据《明史·朱亮祖传》记载:

亮祖勇猛善战,但缺乏学识,行为多有不法之处。

彼于驻足于番禺之时,当地士绅与朱亮祖合流,借助权势横行乡里,侵吞他人财物,对于民众的轻微不满反应,他们则捏造罪名将其关入监狱。

然当时担任番禺知县的道同却是为人称颂的清官,他果断下令逮捕那些士绅,朱亮祖却挺身而出营救他们。

据《明史·道同传》所载:

朱亮祖设宴邀请道同,试图说服对方网开一面。

而道同却严辞指责道:“身为大臣,岂可屈服于宵小之辈!”朱亮祖无法使他屈服。次日,朱亮祖砸锁放出犯人们,并借故杖责道同。

大意即,朱亮祖摆宴款待道同,希望他能放宽对众人的处罚。而道同反问道:阁下乃朝廷重臣,为何要为那些小人说情?

朱亮祖见劝解无果,次日便设法释放了那些囚徒,还当众鞭打道同。

此后,道同又揭露了恶霸罗氏的罪行,但罗氏是朱亮祖宠妾的亲戚。

为了博得爱妾欢心,朱亮祖再次出手相助,将罗氏救出。

道同对此深感愤怒,决定向皇帝弹劾朱亮祖。朱亮祖见情况不妙,抢先一步向皇帝控诉道同违法乱纪,干涉军事事务。

由于朱元璋对朱亮祖的信任,他立即下令处决道同。

数日后,朱元璋收到道同的奏章,方知错怪了朱亮祖,急忙派遣使者前往救援,可惜为时已晚,道同已被“奉旨”处决。

道同之死引发了广东民众的强烈愤慨,朱元璋亦怒火中烧,将朱亮祖召回南京。《明史》记载:

朱亮祖被召回京城后,对自身罪行毫无悔意,朱元璋盛怒之下,将朱亮祖及其长子朱暹一起鞭打死。

朱亮祖曾鞭打番禺知县,未料到最终竟死于鞭刑之下。

自此,那位战功显赫的永嘉侯,以及那个横行乡里的永嘉侯,在明朝历史中彻底消失无踪。

即便朱亮祖已逝,朱元璋仍怀有怜悯之心,念及他的战功,特命礼部以侯爵之礼厚葬朱亮祖,并令其幼子朱昱承袭永嘉侯爵位。

尽管朱亮祖已逝,其传奇仍未完结。朱亮祖于洪武十三年遭鞭刑处决,正值“胡惟庸案”爆发之际。

朱亮祖离世后,其子朱昱已成年,面临两种抉择:或痛改前非,继承父志,重振家声;或心生怨念,伺机复仇。

史实揭示,朱昱选择了后者。不久便被胡惟庸利用,涉足谋反之途。

而胡惟庸命运不佳,党羽涂节因罪被捕,并揭露胡惟庸阴谋,朱元璋震惊之余,迅速处决胡惟庸及其同伙。

“胡惟庸案”乃洪武四大案之首,涉及人数高达3万余人,然初发时仅诛杀胡惟庸、涂节等数十位核心成员及家属。

胡惟庸伏法后,其罪行尚未全面披露。

数年后,朱元璋发现更多胡惟庸谋逆案相关人员,多为漏网之鱼,遂展开逐一清剿。

至洪武二十三年,又查出李善长等人与胡惟庸案有关联,其中包括朱亮祖之子朱昱。朱元璋盛怒之下,斩杀朱昱,并灭朱亮祖全族。

朱亮祖从起义将领跃升至明朝勋贵,历经13载;从勋贵沦落至鞭刑致死,亦历13年。

从父兄遇害至家族覆灭,朱昱耗费10年光阴。短短36年间,见证一代名将与家族荣辱兴衰。

洪武年间,朱元璋诛杀众多功臣,令后人唏嘘不已。

无人为朱亮祖鸣冤。众人皆知,即便朱元璋后期未诛杀功臣,即便胡惟庸案未爆发,朱亮祖亦难逃厄运。

《道德经》有言: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凡事皆有因果,善恶终有报应。朱亮祖之死,纯属咎由自取,其教训值得后人深思警醒。

0 阅读:158

杨司马说历史

简介: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