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陈赓抵达朝鲜,在志愿军司令部见到了彭德怀,两人激动的紧握双手。
相聚朝鲜这是自抗美援朝以来,陈赓首次入朝。陈赓和彭德怀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彭德怀入朝以来,一直期盼陈赓能够尽快来朝鲜帮忙。但志愿军入朝时,陈赓正在越南给胡志明当军事顾问,帮助越军抵抗法国侵略者,短时间内无法抽身,直至边界战役结束才得以回国。
陈赓在越南的作用有目共睹,就连法军的驻越最高长官得知陈赓指挥作战后,也不禁感叹:“原来是陈赓插手指挥了,难怪越军一夜之间就变得像一支军队了”。陈赓指挥越军全面反攻,一下就歼灭了法军九个营,是真的打痛了法军,同时高兴坏了胡志明。
所以,胡志明当时并不舍得放陈赓离开,越军在陈赓的指挥下打了难得的大胜仗,全军上下也都舍不得让陈赓离开,当时包括胡志明在内,以及越军营级以上军官,几乎全体挽留陈赓,情真意切!
但彭德怀也着急啊,他当然希望陈赓能够尽快入朝,毕竟那边的战局也难啊,志愿军对上的可是当时世界头号强国,急需陈赓这样善于打仗的将领帮忙。陈赓当时也有心到朝鲜,曾在日记里表达自己想入朝的心情,“激动得一夜都要失眠了”。
陈赓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致电中央,主动提出要去朝鲜。另一边,彭德怀也积极与中央联系,向毛主席求情让陈赓入朝帮忙,两边共同努力之下,最终毛主席同意了让陈赓入朝。两人此次在朝鲜见面属实难得,自然会比平时更加激动!
陈赓大将风趣幽默,但做事却从不马虎,由于他对朝鲜战局并不了解,所以首次入朝以后,虽然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却从不随意发言,而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从战役报告和将士们的交谈中了解战场局势和美军的情况,并用笔逐一记录在本子上。
陈赓第一次入朝,基本上就是了解了一下朝鲜战场的情况,很快就因为要处理第三兵团的事情结束了第一次朝鲜之旅。陈赓此次去东北,主要是完成第三兵团更换苏械装备,从后来第三兵团入朝参战的情况来看,此行其实与抗美援朝仍然是息息相关的。
陈赓第三兵团更换苏械以后,战斗力得到了巨大提升。与此同时,志愿军正在打第四次战役,此次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伤亡不小,志愿军的压力很大。彭德怀回国汇报工作时,向毛主席提出了调第三兵团入朝作战的申请,得到了毛主席的批准。
陈赓这种顶级的战将,率领装备了苏械的第三兵团入朝,与世界头号强国的军队作战,这种情况简直不要太期待。相信陈赓大将率领第三兵团,必然能够在朝鲜战场上叱咤风云,再立新功。
遗憾的是,陈赓在入朝之前突然左腿伤病加重,已经到了无法走路的程度,错失了此次机会。
由于朝鲜战局当时非常紧迫,美军酝酿着进行一次登陆作战,阴谋复制“仁川登陆”,打算一战扭转战局。彭德怀得知消息以后,决定发起第五次战役,所以急需第三兵团入朝提升战斗力,第三兵团没能等陈赓康复,率先入朝参战。
第二次入朝等陈赓腿伤好差不多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8月下旬,此时第三兵团的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已经遭受重创,陈赓入朝得知此消息时并未表现出任何情绪,只是给第三兵团师级以上干部们开了一次,将180师此战失利的原因进行了战后分析总结。
陈赓的性格好,除了工作以外的时候,基本都是和颜悦色,经常会和其他人开玩笑。陈赓幽默在军中是出了名的,都知道他脾气好,但这次180师遭受重创,陈赓表现得如此平静,这还是不符合他的性格。
第三兵团是陈赓的部队,这一次蒙受如此的损失,他怎么可能不心痛?只不过陈赓素有大局观,凡事以大局为重,这才没有在自己第二次入朝时发火,否则真有可能会影响团结。毕竟,180师遭受敌军重创这种事情,没有人愿意看到。
但陈赓对此事很重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会后又单独找到王近山谈话,嘱咐王近山在朝鲜带兵打仗,不能再使用从前和日军打、和国民党军打时的战法,与现代化部队打仗,原来那套猛打猛冲已经不适合了,战法要更加灵活一些,多寻找敌人的弱点。
陈赓对王近山的这番叮嘱虽然简短,但绝对是言简意赅,只言片语间就能看出陈赓大将的功力。事实上,猛打猛冲的战法确实在朝鲜战场上吃了亏,而且这种战法即便能够实现穿插分割包围敌军,也会因为火力不足无法歼灭被围敌军。
一旦歼灭战发展成僵持战,美军凭借空中优势投递补给,又能对我军补给线造成杀伤,随着时间的持续,战局对我军只会越来越不利,这一点已经在长津湖战役中凸显出来,陈赓长期没在朝鲜,却能给出如此有见地的建议,足可见他对此曾经下过不少功夫。
而且,在第五次战役以后,朝鲜战场逐渐进入僵持阶段,大规模的穿插迂回战术很少再采用,反而是“零敲牛皮糖”战法逐渐转为主流,也确取得了丰厚的歼敌战果。
坑道作业1952年3月初,陈赓再次离开朝鲜回国,在国内停留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马不停蹄的于3月27日重返志愿军司令部。这是陈赓第三次进入朝鲜,因为彭德怀的身体出了问题,需要在近期回国治疗,派陈赓在这个时候入朝,中央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陈赓在第二次入朝期间,曾经在师级以上干部会议上提到一点,与美军作战时,要找到美军的弱点,再针对他们的弱点制定战术。陈赓喜欢开玩笑,但从不讲大话、空话,他第三次入朝就践行了自己之前所说的话。
美军具备海陆空立体作战的优势,掌握着战场上绝对的制空权,机械化部队机动性极强,堪称武装到了牙齿。而且美军专打富裕仗,作战之前一般都会采取火炮、坦克、飞机轰炸开路,密集程度达到了地毯式轰炸的程度,而且有时候还不止一遍的轰炸,随后才会冲锋。
试问,这样的美军有什么短板呢?或许其他人看不出短板,但陈赓确确实实很快就发现了美军的短板。美军的火力固然很足,冲锋前的大规模轰炸也确实极具杀伤力,但这样的轰炸是远程操作,短板就是一旦被避开,几乎就等于在浪费弹药。
基于这个思路,陈赓亲自去了前线,发现许多战士为了躲避敌军的炮火,在阵地上挖了一些“猫耳洞”,有效的降低了伤亡的概率。但这种“猫耳洞”的局限性很大,又没有在全军普及,发挥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陈赓掌握这个情况以后,迅速制定出了坑道战术,将坑道的尺寸标准化,向全军推广。有了这种坑道以后,美军进行轰炸时战士们可以进入坑道躲避,极大的降低了伤亡。同时,在陈赓的大力推动下,坑道作业迅速收到成效,逐渐成为连通传统防御工事的通道。
随着坑道的大量修建,后勤补给线也开始形成了这种坑道,使美军飞机对补给线的袭扰不再轻易奏效。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坑道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军的炮弹密集的倾泻在上甘岭阵地上,却因为坑道的保护,降低了美军炮火的威胁,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
陈赓能够提出如此具有针对性的作战思路,难道真的只是灵光一现,或者是天赋异禀吗?都不是,陈赓之所以能做到这种程度,是因为他对美军的战术做了非常深的调查和研究,他曾经写过一份针对美军的战术分析报告,内容非常详尽,字数更是高达几十万,这才是他能够提出如此有效战法的支撑点。
陈赓三次入朝,并未将精力放在带兵打仗上,但他入朝后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非常大。因此,在战后有位美国将军得知陈赓入朝发挥的作用以后,不禁感叹道:“他来朝鲜就不是来指挥作战的!”
是啊,这位美国将军所说的很对,陈赓入朝确实不是指挥作战的,但他入朝的意义要比指挥作战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