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长征?不只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背后真实缘由令人后怕

来自外星的波克一 2024-11-18 10:04:36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波克

编辑|波克

前言:

长征,这场惊天动地的远征,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局面。然而,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

就像一艘破浪而行的船只,选择离开风暴中心往往不仅是因为浪涛凶猛,更可能是因为暗流汹涌、礁石林立。

红军真的只是被动地应对敌人的压迫,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危机,迫使他们踏上这条生死未卜的路?

这段悲壮的历史,掩盖了太多未被揭开的真相。而在真相背后,隐藏着一个比战场失败更令人后怕的原因。

正文:

1934年,中央苏区的形势风雨飘摇。连年的反“围剿"战争,让红军损失惨重,处境岌岌可危。国民党的军队步步紧逼,大有一举歼灭红军之势。

这个时候,中央苏区内人心惶惶,到处弥漫着一股紧张和不安的气氛。即便是最坚定的革命者,也不免为前途而忧虑。

伤兵满营、物资匮乏,再加上错误的战略指挥,红军仿佛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绝境中,一丝转机却悄然而生。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个偶然流落到中共手中的战略部署,让本已走投无路的红军重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这份密不透风的绝密情报,最终成为了中共领导人果断决定实施战略大转移的关键依据。它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

这个意想不到的情报,为后来惊心动魄的长征埋下了伏笔,也为中国革命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当时,鲜有人知晓这份情报的来龙去脉,更没人意识到它会对历史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然而,这份救命的“天书"从何而来?又是谁舍身冒险,将它送到了中央苏区?在危急关头,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甘愿赴汤蹈火、置生死于度外?这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命运攸关的庐山密会

1934年9月,酝酿已久的庐山军事会议在蒋介石的主持下召开。

会议规格之高、程序之严,令人咋舌。整整七天里,参会的200余名江西、湖北、湖南、山东、河南五大省军政要员,聚精会神地讨论着围剿中央苏区的对策。

这次会议可谓一言九鼎,事关国共生死,牵动着整个中国的命运走向。与会者无不严阵以待、绞尽脑汁,试图拿出一个让红军无路可逃的致命方案。

此时的红军虽然已是强弩之末,但仍旧是蒋介石心中难以除去的心腹大患。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个堪称“天衣无缝"的"铁桶计划"。

这位经验丰富的军事家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缜密的思维,为围剿红军设计了一张大网。他的计划环环相扣、滴水不漏,令在场的中国将领们啧啧称奇。

这个计划要求国民党调集150万大军,在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的支援下,一步步向中央苏区的心脏瑞金逼近。他们要修筑工事、布置铁丝网、构筑火力网,甚至还要在包围圈内设立粮仓、弹药库和医院。

进攻的同时,还要抽调军队随时准备增援。这种大规模的战略围剿,在当时可谓闻所未闻。国民党军要用绝对的优势兵力,不给红军任何喘息之机。

如此大张旗鼓、严阵以待,就是为了断红军最后的生路,让其自投罗网,彻底完蛋。这个计划如果得逞,无疑将给中国革命以致命一击。而红军此时却还对这个阴谋一无所知,仍在为博古、李德错误的指挥线路而苦苦挣扎。

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红军已是穷途末路,眼看大势已去。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变故,却改写了历史的走向。

令人窒息的包围圈

蒋介石对这个天衣无缝的计划信心十足,几乎可以预见红军覆灭的情形。他甚至扬言要“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红祸"。

与会人员无不为之振奋,跃跃欲试。在他们眼里,中央苏区的红军已是瓮中之鳖,只要按照这个周密的部署,定能一举歼灭。胜利的果实唾手可得,蒋介石和他的幕僚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开始最后的总攻了。

就这样,一场堪称中华民国建国以来最高规格的军事会议,在蒋介石志得意满的宣布中结束了。厚达一二公斤的绝密文件,被小心翼翼地封存起来,只等时机成熟便付诸行动。

这些文件详细罗列了各路围剿军的兵力部署、进攻路线、补给计划等,对于红军的歼灭可谓用心良苦、环环相扣。而这个国民党苦心孤诣的杰作,却终将成为他们失败的导火索。

此时的红军却还蒙在鼓里。尽管失守广昌后的连番失利已经让他们雪上加霜,但对于国民党正在酝酿的这个恐怖计划,他们却一无所知。

博古、李德等人还在坚持着错误的“堡垒对堡垒"战略,让本就捉襟见肘的红军伤亡惨重,指日可待便要全军覆没。面对着敌人步步紧逼的包围圈,红军的处境愈发艰难。他们就像陷入泥沼的困兽,越是挣扎,便陷得越深。

无意中闯入历史的莫雄

就在红军危在旦夕之际,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远在庐山之外的江西省保安司令莫雄,因为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心存不满,竟与中共地下党产生了交集。

莫雄虽然身在国民党高位,但他骨子里却有一股刚直不阿的硬气。他痛恨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更看不惯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堕落。这种失望和不满,让他对中共的主张产生了些许好感。

1934年3月,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卢志英受命接近莫雄,秘密潜伏在其身边。谁能想到,就是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竟酿就了一段改变历史进程的佳话。

项与年和卢志英两人,都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他们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很快便取得了莫雄的信任。在莫雄面前,他们絮絮叨叨地诉说着红军的理想和抱负,也曾旁敲侧击地打探国民党的军事部署。

奉命参加庐山会议后,莫雄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对红军恨之入骨。他心中隐隐觉得,国共两党虽然势不两立,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抱负,却也有其可敬之处。

长期以来,他对国民党内斗连天、寅吃卯粮的作风深恶痛绝。相比之下,共产党人为民请命、肝胆相照的革命情怀,反倒让他油然而生一种由衷的敬佩。

莫雄的举动惊心动魄

这样的想法让莫雄悄悄将中共地下党员引入身边,自己则在会后第一时间将那厚重的绝密文件带离庐山,转交到了项与年手中。

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项与年装扮成了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一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好不容易才穿过层层盘查和封锁,抵达中央苏区。

当这份惊天动地的情报辗转到达周恩来手中时,整个中央苏区为之一振。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反复推敲,很快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他们没有被眼前的危机所吓倒,而是以无比的冷静和智慧,开始思考应对之策。这份详尽的敌情,无疑让红军看清了国民党围剿的全貌。尽管形势依旧严峻,但至少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整个苏区和红军都将覆灭。唯一的出路,就是尽快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实施战略大转移。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这个决定虽然艰难,但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寻找新的突破口。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魄力,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

就这样,中共中央果断地做出了战略转移的决策,由此开启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条血与火铸就的道路,最终成为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

而促成这一切的,正是莫雄和项与年们流血牺牲换来的宝贵情报。没有他们的努力和牺牲,就没有后来红军的壮举。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生动写照。

鲜为人知的英雄往事

在事过多年之后,当年的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才逐渐为人所知。周恩来在回忆录中动情地写道:莫雄和项与年的功绩是"巨大的",是他们让中央苏区获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得以实施战略转移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决策。没有他们的付出,中国革命的历程或许会是另一番光景。

然而,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类似的英雄事迹还有很多。正是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革命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和血肉,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当毛泽东主席知晓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时,他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并叮嘱南下的叶剑英务必找到莫雄,好好安置这位曾经的无名英雄。

0 阅读:3

来自外星的波克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