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棒舞得欢,军火生意赚翻天。
菲国当起急先锋,南海搅局为哪般?
关税与军售:美国的“两手硬”
2025年4月11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一纸公告,将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由84%提高至125%,直言“美国输华商品已无市场接受可能性”,若美方继续加码,中方将“不予理会,但必奉陪到底”。讽刺的是,就在中方反制前一日,美国刚宣布对华“对等关税”税率升至125%,双方关税战俨然成了一场“数字游戏”,经济意义荡然无存,徒留国际笑柄。
然而,美国的心思显然不止于贸易战。4月1日,美国国务院批准向菲律宾出售20架F-16战机及相关装备,总价55.8亿美元,单架均价2.8亿美元,远超市场价数倍,被舆论讽为“敲竹杠式军售”。这桩买卖,表面是“支持盟友现代化”,实则是“趁火打劫”——菲2025年军费仅46.5亿美元,此笔开销竟超全年预算,堪称“砸锅卖铁交保护费”。更荒唐的是,菲空军连基础维护能力都匮乏,即便拿到F-16,恐也难逃“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窘境。
南海部署:美国的“连环计”
若说军售是“明枪”,美军在菲前沿部署则是“暗箭”。3月28日,美防长赫格塞思访菲,双方宣布四项“威慑力重建”举措,核心是在菲部署“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这套系统搭载射程185公里的NSM反舰导弹,可快速投送至吕宋岛北部的巴坦群岛,覆盖巴士海峡与巴林塘海峡——这两处水道扼守南海与太平洋咽喉,堪称“锁钥之地”。美军此举,名为“强化菲海防”,实为打造“对华区域拒止”跳板,一旦冲突爆发,此处便是美军介入的“桥头堡”。
菲律宾的“配合”不止于此。其从韩国订购的2艘“马尔瓦”级护卫舰近期陆续交付,配备反舰导弹与法制“米卡”防空系统,号称能“反舰、反潜、防空三合一”。菲军方高调宣称,此举将“增强争议海域威慑力”,却闭口不提这些装备的实战效能——以菲海军现有训练水平,恐难驾驭如此复杂系统,最终恐成“纸面威慑”。
战略算计:美国的“渔翁之利”
美国这一系列动作,可谓“一石三鸟”:
经济吸血:天价军售让洛马等军工巨头赚得盆满钵满,而菲方需举债支付,甚至寻求美方长期贷款,堪称“借钱买刀,替人卖命”。
地缘捆绑:通过武装菲律宾,美国将其牢牢绑上“印太战车”。菲防长特奥多罗声称,若台海生变,菲“不可避免卷入”,俨然将自己当作美国“亚太马前卒”。
搅局南海:美菲联合军演、侦察机抵近、核潜艇游弋等动作频仍,2024年美军南海抵近侦察达千架次,航母8次闯入,核潜艇13艘现身,意图将南海“火药桶化”,逼东盟选边站队。
然而,美国的算盘打得再响,也难掩三大悖论:
军事虚张:F-16虽是四代机翘楚,但在中国歼-20、远程雷达网面前,无异于“螳臂当车”。美军吹嘘的“威慑力”,实为“纸老虎吓唬人”。
盟友离心:东盟多国对美菲勾连冷眼旁观。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直言“南海问题不应由域外势力插手”,印尼、越南亦坚持对话解决争议,菲已成“地区孤狼”。
经济反噬:美国对华关税战损人害己。特斯拉在华停售美产Model X/S车型,虽销量不大,却折射美企在华困境;而中方“不予理会”的淡定,更显美方“关税工具化”的黔驴技穷。
中国的“破局之道”
面对美菲“组合拳”,中国应对从容:
关税反制:125%关税如“泰山压顶”,直接斩断美商品入华通路,逼美企另寻替代市场,而中国产业链完备,底气十足。
南海定力: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中印尼海上开发协议、中马对话机制等成果,筑起“反干预统一战线”。王毅外长称“南海局势总体平稳”,绝非外交辞令,而是实打实的民心所向。
军事威慑:解放军南海常态化演训、航母战斗群巡航、东风导弹部署,皆向外界传递信号:任何挑衅都将遭“迎头痛击”。
古语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美菲此番勾连,一个为利,一个为势,注定难以持久。菲民众迟早要问:天价战机能否换来民生改善?美军导弹能否护住渔民饭碗?而美国“既要当军火商,又要扮和平使者”的双标做派,早被世人看穿。倒是中方那句“奉陪到底”,看似淡然,实藏千钧——贸易战、南海局,中国有的是时间与智慧,等一场“尘埃落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