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真的稳了吗?

谭宇轩说车 2025-03-22 15:31:21

小鹏汽车,这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场冒险,一场豪赌,而2024年的财报,就像这场赌局最终的结算单。有人说它疯狂,有人说它精明,还有人说它走钢丝,险象环生。但无论如何,这份财报都引发了业内激烈的讨论:小鹏,到底赢了吗?

答案,似乎既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销量蹭蹭上涨,交付近20万辆,这数字确实亮眼,比去年多了将近三分之一,尤其四季度更是突破9万辆,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是低价策略的成功,是MONA M03这款“价格屠夫”的贡献。它几乎扛起了小鹏超过四成的销量,但同时也把平均售价压到了19万以下,这在追求高利润的电动车市场,无疑是个两难的局面。

低价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能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吸引大量消费者,但同时也牺牲了利润率。小鹏的汽车毛利率只有8.3%,远低于理想汽车的19.7%,更不用说那些传统的豪华品牌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销量上涨了,但小鹏依然亏损,全年净亏损57.9亿,虽然比去年少亏了不少,但亏损的现实依然残酷。

然而,小鹏并非全无亮点。它另辟蹊径,与大众集团合作,获得了技术授权,并以此发展出了高毛利率的服务业务。全年服务收入翻倍,毛利率高达57%,这部分收入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帮助小鹏缓解了汽车业务亏损带来的压力。这笔意外之财,让小鹏在财报中呈现出一种“一边亏钱,一边赚钱”的奇特景象。

这种多元化收入模式,确实为小鹏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它证明了小鹏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并非毫无结果,至少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现金流。但这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这种模式能否长期持续?技术授权的收入终究是有限的,而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才是小鹏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小鹏的财务状况可以用“紧绷”来形容。年末虽然握有419亿现金,但相较年初有所减少,而且按照目前的烧钱速度,这笔钱或许只能支撑两三年。未来的发展,需要小鹏找到一个可持续盈利的模式,而不是依赖于短期的技术授权或价格战。

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的疑问:小鹏的战略,到底对不对?

低价策略,固然能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但它也必然会压缩利润空间,导致薄利甚至亏损。小鹏似乎押注的是规模效应,相信通过更高的销量,来摊薄成本,最终实现盈利。但这需要一个前提:销量持续高速增长。如果增长放缓,甚至停滞,那么小鹏的亏损将更加难以控制。

而技术授权,则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策略。它能够带来额外的收入,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泄露、竞争加剧等风险。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能解决小鹏汽车业务本身的盈利问题。

所以,小鹏的挑战,是如何在低价策略和技术授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最终解决汽车业务的盈利难题。它必须证明:价格战不是唯一的出路,技术创新也不是单纯的“卖技术”,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技术转化为更有效的商业模式,来支撑长期的发展。

2024年的财报,无疑给小鹏汽车敲响了警钟。它需要在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独游戏”,而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商业搏击。

小鹏的未来走向如何,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如果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价格战进一步升级,那么小鹏的生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如果小鹏能够在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那么它仍然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让我们回顾一下关键数据:

销量: 接近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三分之一,四季度销量突破9万辆。 收入: 超过400亿,同比增长33%。 净利润: 亏损57.9亿,但同比亏损额有所减少。 汽车毛利率: 8.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服务收入: 翻倍增长,毛利率高达57%。 现金储备: 年末剩余419亿,但烧钱速度较快。

这些数字,清晰地展现了小鹏汽车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它需要在保证销量增长的同时,提高利润率,寻找新的增长点,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场豪赌,究竟谁输谁赢,最终的答案,还得交给时间来揭晓。  小鹏汽车的路,仍然漫长而充满变数。

0 阅读:11
谭宇轩说车

谭宇轩说车

谭宇轩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