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珠海航展上,俄罗斯的苏-57隐身战机高调亮相,向外界展示其在第五代战机领域的实力。
可是面对这次航展,这款俄罗斯主打的五代机,并未引起中国市场的特别关注,反倒是运输它来的安-124“鲁斯兰”战略运输机,成为亮点。那么,这种“买椟还珠”的现象,究竟反映了什么?
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苏-57在中国市场遇冷的原因?
苏-57虽然是俄罗斯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机,但其技术水准和作战性能,并未达到中国的期望标准。中国已研发,并装备先进的歼-20隐身战斗机,且在歼-20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技术改进。
歼-20在隐身性能、作战半径和信息化作战能力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相比之下,苏-57在隐身设计上存在一定短板,且其电子设备和信息化作战系统相对落后。对中国来说,苏-57的吸引力明显不及歼-20。
此外,苏-57的发动机问题,也引发中国的关注。
苏-57目前采用的“产品30”发动机,虽是俄罗斯自研的第五代发动机,但尚未完全成熟,推力和稳定性不及预期。
与此相比,中国已在涡扇-10和涡扇-15等国产发动机上取得长足进展。中国并不想在已有的国产化航空动力技术基础上引入一款技术含量尚未达到预期、且性能不够成熟的发动机系统。因此,对苏-57的整体需求较低。
从歼-20的开发,到歼-35的即将入列,中国的航空工业在短短几年内取得显著进步,已不再需依赖俄罗斯战斗机的技术支持。
中国的第五代战机项目,不仅注重隐身性能,还致力于增强战机的信息化能力、态势感知和多用途作战能力,而苏-57的技术水平已难以满足中国未来作战的综合需求。俄罗斯设计的战斗机虽在性能上独具特色,但缺乏与中国军工战略相匹配的协同能力。因此,无法在中国市场获得青睐。
还有就是,苏-57是俄罗斯为适应其特有的军事需求而设计的重型战斗机,其战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超机动性能上。
但中国在战术方面更注重远程隐身打击能力、信息化作战联动以及多维度态势感知系统的构建。歼-20的设计初衷是应对亚太地区的防空需求,特别是与美国和其他周边国家的空军保持对抗与制衡的能力。
与俄罗斯重视“机动性至上”的作战理念不同,中国更看重战斗机的隐身性能、长航时作战能力以及态势感知的全面性。因此,苏-57虽具备优良的机动能力,但其设计理念难以契合中国的实战需求。
分析完以上内容后,此时,还需要在了解一下:安-124运输机引发关注的原因?
安-124“鲁斯兰”是全球最大的运输机之一,具有极强的战略空运能力,其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405吨,能携带120-150吨的货物,运输重型军事装备如坦克、战斗机、直升机,甚至导弹等。
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布局和远洋作战需求的增加,战略空运能力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执行远程战略投送,还是为国际维和和救援行动提供支持,安-124的超强载重能力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中国的运输机发展,虽已在运-20的基础上取得显著进展,但运-20的载重能力相较于安-124仍有较大差距。
当前,中国需一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模、重型军事装备运输的机型,而安-124的载重能力和续航能力刚好能填补这一空白。特别是在全球局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安-124所具备的跨洲际运输能力,能够大幅增强中国的战略投送能力,满足远程作战需求。
从现实角度来说,安-124不仅是一款运输机,代表一种战略上的自主保障能力。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在国际事务中不断提升的地位,使中国急需一款具备超远程运输和超大载荷能力的机型,用于跨国后勤支援和应急物资运送。
安-124的巨型载重和跨洲际运输能力,可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自然灾害、国际援助和海外军事任务中,可快速调集资源,保障后方物资供应,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提供强力支撑。
更重要的一点是:若引进安-124,将有助于完善中国的战略空运体系。
虽然运-20在中短途运输方面已表现出色,但安-124的远程运载能力能够为中国提供一种快速的远距离运输支持,为军事力量部署提供极大的便利。
尤其在现代军事行动中,战略运输力是确保快速部署、有效支援以及灵活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因素,安-124的引进可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投送能力,为中国未来的军事行动和国际事务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可以以物易架几架应急,大飞机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