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有多牛?面积250万平方公里,比许多国家都大

地理侃世界 2025-01-22 10:41:07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这首青藏高原的歌曲几十年来一直回荡在人们的心中,也引来人们对于这座高原的无尽遐想。

那么远古的呼唤到底是什么?千年的期盼又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在地图的引领下,一条天路直冲云霄,带你走进青藏高原。

当然,青藏高原的期盼就是想要有一条天路,这样的话驴友们就能够来到喜马拉雅山下,去品尝青稞的干涩,去欣赏雪山风景。

青藏高原的魅力在于她是人类的禁区,而这一点世界上任何的名山大川都难以比拟。因为人迹罕至,所以就带来神秘与传说,也因此被多事人所惦记。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尼泊尔的国王就对珠峰的归属提出自己的异议,在他认为珠峰就是他们的。

后来看到咱们一再坚持珠峰是中国的领土,于是这位突发奇想,提出在未来的三年,谁要是能够登上珠峰,这里就归属谁的国家。

对于尼泊尔的奇思妙想,伟人很是淡定,周总理更是充满信心。一年后的1960年5月25日,中国的登山队员从珠峰的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五星红旗第一次在珠峰飘扬,也就宣布珠峰乃至所属山峰的主权归中国所属。

必须来看看这些当年从北坡登上珠峰峰的英雄们,他们就是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富洲,曾经的西藏登山队的教练刘连满,还有中国登山队员屈银华,以及西藏登山队的副队长的藏族汉子贡布。

当王富洲他们听说了尼泊尔的提议后,很是兴奋,在他们看来,是到为国争光的时候了,因此经过精心准备,开启了为国攀登的伟大征程。

其实对于攀登珠峰,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开始跃跃欲试,最早期的攀登珠峰的居然是外国人,这就叫王富洲他们很不忿。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已经攀登珠峰得人都是从尼泊尔所在的南坡进行的,这是因为珠峰的南坡相对平缓,攀登起来比较容易。

后来,王富洲跟教练刘连满一商量,决定中国登山队要从人迹罕见的北坡登上珠峰,这就叫国际上的同行们惊掉下巴。

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够从南坡登上珠峰就已经是奇迹,更何况珠峰的北坡历来就是禁区,中国登山队的决定无疑是难以实现。

王富洲他们说干就干,在上级组织的周密布置下,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把五星红旗插在喜马拉雅山的珠峰之上,终于实现了攀登珠峰的伟大梦想,贺龙元帅亲自发去贺电以表祝贺。

青藏高原的魅力在于她被誉为亚洲的水塔,在历史上,青藏高原的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这里的平均海拔达到4500米,孕水量是全国的三分之一,被业内誉为亚洲的水塔,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生动。

形象地来说,那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水塔的主体,而周边的祁连山,阿尔金山,横断山和昆仑山,以及巴颜喀拉山就是水塔的重要给水源泉,毫不吝啬给亚洲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

正所谓万物可造唯水难求,就是在青藏高原慷慨的福祉下,孕育着印度河,滋养了今天的阿拉伯海。

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庇荫,才有了印度的圣河恒河,也由此繁衍出印度这个有点复杂的民族,蕴含今天的孟加拉湾。

正是因为有青藏高原的惠顾,才有了波涛汹涌的怒江,也就是后来的滋润缅甸大地的萨尔温江,有了惠及缅甸老挝越南和柬埔寨的,最后汇集南海,也算是叶落归根。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当然青藏高原对于华夏子民更是无微不至,关爱有加,孕育出黄河长江两大完整的内河,滋养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

青藏高原的魅力在于她是离天最近的地方,几千年来,人们对于天的崇敬可谓是无以复加,而珠峰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

其实我们在看到藏教信徒双手捧着哈达仰脸朝天,是不是在敬畏天的至上和伟大,也是在表达对于藏传佛教的敬仰与虔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这里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世界第三极,这个称谓实至名归,甚至有些当仁不让。

更为离奇的是魅力还在于,青藏高原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每年长高一厘米。可别小看这一厘米,因为它标志着珠峰会随时改写自己的海拔,这对于别的山系来说可谓是绝无仅有。

从地质构造上来说,青藏高原之所以崛起,是因为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剧烈对撞。当然这种剧烈并非人体所能感受,因为它们发生在距地面三十公里的深处。

按照地址学家给出的模拟形状来说,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插入亚欧板块的底层所致,而且这种嵌入会随着地壳运动愈演愈烈,这也就意味着青藏高原正值年华,未来可期。

青藏高原的魅力源于她是世界气候的调节器,所谓天时不如地利,正是因为青藏高原所在的地理位置与海拔高度,因而就是为南亚季风气候的驱动器,也被业内称之为热带季风气候的虹吸机。

因为青藏高原东南天然的悬崖峭壁,能够虹吸南亚的暖湿气流,对于改善南亚的气候带来极大的利好。更是能通过极为特殊的地形引导着亚洲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的基本走向。

这也就是说,青藏高原不仅能阻挡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给江南带来美丽如画的意境,更能够改善和左右着全球气候。

0 阅读:26
地理侃世界

地理侃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