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包公祠
作者:刘殿才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菊花含苞待放,景色宜人。我怀着好古之心,利用出差合肥之机,游览了包公祠。
包公祠,因包公益号孝肃公,故又称孝肃公祠。位于合肥旧城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原是一座布局严整的古寺,包拯少年时曾在此读书。明代,庐州太守宋克明将寺改为"包公书院"。包公祠始建于明弘年间,清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包公祠四面河水清澈,亭榭相连,柳垂荷香,妖娆多姿,是游人寻古探胜的好地方。
绕过一座建筑别致的小桥,穿过大门,随着人群,来到了装饰一新的祠院内,跨进迎面三开间大殿,一眼就看到了一尊高大的古铜色镏金坐像,这正是包公朝服冠戴,面南而坐,两手重扶椅把,好似升堂问案,气宇轩昂。坐像上方两侧分别悬有"包正芒寒"、"庐阳正气"和"清风亮节"横匾。左右楹联为"照辉千秋,忿当年铁石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闻风百世,至今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置身于殿内,顿时有一种亲临开封府大堂之感。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原籍安徽合肥市人。生于公元998年庐州肥东县包村,卒于1062年5月北宋的京都开封。次年安葬于合肥城东十五里的大兴集。相传当年包拯出世时,因脸黑似漆,家人以为是怪物,将他丢弃在河中,幸亏荷叶将他托住,才没有被淹死,后来嫂嫂把他扶养成人。28岁考取进士,宋仁宗时历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开封府府尹等职,最后任枢密副使。
正殿左边的一间木台上依次排列着三口铡刀,每口铡刀长约六尺左右。解说员向我们介绍说,这三口铡刀,一口叫龙头铡,是专铡贵族犯罪的;一口叫虎头铡,是专铡文武官吏犯罪的;一口叫狗头铡,是专铡平民百姓中的犯罪分子的。
左壁石碑上,刻有包公的五言诗,据说这是包公遗留下来的唯一的文学作品:"精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包公家训是刻在正殿右壁石碑上的:"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昭后世。"这是包公在病危时,将其子叫到跟前,留下的家训。由此可见,包公不但生前不准犯"赃滥"的子孙回故里,就是死后,在九泉之下,也不愿见到犯"赃滥"的子孙。家教之严,令人肃然起敬,真不愧为官之楷模。
出了正殿,来到左侧的一座六角飞檐凉亭前。亭柱和天花上都雕塑着金碧辉煌的龙形。亭上写有"廉泉"二字,亭内有一眼古井,又谓之"龙井",因为雕塑在天花上的盘龙正好映入井水之中,井水一动,那金龙似乎要腾空而起。这口深邃的古井还流传着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据清末合肥举人李国蘅的碑刻记载,正常的人饮了此泉的水感到清冽甘美;而贪官污吏喝了此泉水会头腹疼痛。如今"廉泉"的井亭修茸一新,并点缀有著名书画家赖少其的题字,可令人遗憾的是古井无波,仍然是死水潭。但是听起那动人的传说,道出了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看来,赃官在什么朝代都是不得人心的。
包公祠院占地面积虽只有400多平方米,白壁黑瓦,色调淡雅,貌如古刹,算不上什么雄伟建筑。但是,一年四季游人总是络绎不绝,颇负盛名。泱泱中华,绵绵百世,谁人不想亲眼看看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清官风采,追思他铁面冰心,廉洁无私的史绩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