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 —— 冬日谈雪
作者:刘殿才

严寒冬日,时常降雪。那晶莹洁白的雪花,千姿百态,纷纷扬扬,轻轻飘落,大地山川,粉装玉琢;雪后的树林村庄,银装素裹,红日辉映,格外壮丽,可算是自然界最美的景色了。

雪花又叫雪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雪的记载。东汉郑玄论证降雪的成因曰:"将大雨雪,如必微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久而寒胜,则大雪矣。"汉朝韩婴的《韩诗外传》云:"草木之花多五出,独雪花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是因为形成雪花的胚胎 —— 冰晶的结构为六角形,水蒸气凝结是按着六方晶素的自然规则排列并向各个方向增长和发展,在结成雪花后,便一边飘逸下降,一边继续变化,逐步结合成更大的不完全规则的六角形。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竟有一万多种,尽管种类繁多,但是雪花的基本形状却都呈六角形,世界上为使不同地区的雪晶形态能够相互比较,国际协议将固态降水分为板、柱、针、星、扇、线轴、水冰丸、立体枝、雹等状十类。

"瑞雪兆丰年","麦盖三床被,枕着馒头睡",农民把雪作为传播丰收喜讯的信使。科学家发现,用雪水浸稻种,发芽率可以大大提高,凡雪覆盖过的越冬小麦将大幅度增产。雪水浇花,根茎粗壮,枝叶繁茂。鸡饮用了雪水,也能够增加产蛋量。科学实验证明这是因为雪水中所含重水较普通水少四分之一,对动植物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现代医学还认为,人体内缺乏冰状水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之一,饮雪水对于防治这种老年人疾病是有效的,一定程度上还能使人变得年轻。当然降雪并非有益无害,过量、过猛、过早、过迟都会对生活、生产构成灾害。

1984年1月中旬长江流域下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雪,南京市郊一些地方积雪深达一尺多,沪宁铁路被大雪覆盖,南京火车站被迫瘫痪三十六个小时。雪天还容易患雪盲、摔伤、冻伤等。我国明朝《尚友录》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代,少时的孙康家贫无油,大雪之后,拿着书出走,利用雪光苦读。因此,"映雪读书"的佳话至今还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更有趣的是住在寒带的因纽特人,还以下第一场雪的那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呢!

雪是高雅洁白的象征,又是报春的天使。因此,历代诗人、画家更是对它钟爱,讴歌作画,赞美不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把满树白雪比做盛开的梨花,不仅贴切形象,而且意境清新隽永,真可谓惟妙惟肖,令人拍案称绝。用比喻手法咏雪的诗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有把雪比做"梅花"、"柳絮"的,如唐赵彦昭:《苑中遇雪应制》"今日回看上林树,梅花柳絮一时新";唐刘长卿《奉酬辛大夫喜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文之作》:"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遍南枝"。

唐王勃《望雪》中"已似王恭披鹤髦"和雍陶的"胡卢河畔逢秋雪,疑是风飘白鹅毛"的诗句,又把雪比做"鹅毛"、"鹤髦"。还有把雪比做"种玉"、"散花"和"堆盐"的,如唐李商隐《喜雪》;"有田皆种玉,无树不开花",陆游"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宋苏轼《雪后书北堂壁二首》:"但觉衾稠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古代诗人爱雪、喜雪,细心观察雪的美景,呕心沥血于语言艺术美的创作,由此可见一斑。

以雪为题材的名画,有宋朝画坛巨匠范宽的《雪景寒林图》、《群峰雪霁图》、气势雄浑,雄拔秀润,形态逼真,栩栩传神。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感谢作者。
作者:刘殿才
编辑:海贝儿